读《失去灵魂的卓越》有感 读完整本书以后,我对书中谈到的学生咨询制度最感兴趣。所以想重点总结一下这一部分的内容,然后结合书中讲的哈佛的这种学生咨询制度和我在人大感受到的与之相关联的经历来简单谈一下。 书中提到,哈佛的正式的学生咨询制度起源于1888年,咨询内容可以分为三类:学术咨询、道德教育和自我了解。其中学术咨询这一部分是为选课制而存在的,主要内容是由教授给予学生一些选课的建议。这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和教授常常看法不同,二是课程要求限制了学生的选择。学生不知道教授给出的建议是否真正对学生有益,甚至导师自身都对此存在疑惑。这让我对这种强制性的学术咨询的意义产生了怀疑,这是不是对教授和学生双方时间和精力的一种无谓消耗。 在人大,我们选择选修课的时候几乎都是从师兄师姐那里获取经验教训,或者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攻略。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有自己选择的衡量标准,很少有人会去咨询导师或者教授的意见来选择课程。课上有位同学提到我们选择选修课总是想选一些比较“水”的课,以此提高学分绩,觉得会选到根本不适合自己的课,硬着头皮上一个学期毫无意义。我想回答一下这个问题。选择“水课”确实是很大一部分人的选择,但是我身边还是有很多学霸总结的真的是那种干货满满的选课攻略。他们上的选修课也都是能学到很多东西的。所以我觉得应该根据自己对一堂课的需求和衡量标准来合理地看攻略。但是我觉得这种制度有它的合理性,但是也有一些缺陷,有一些新开的却很精彩的课很容易被很多人错过。还有的人获取的信息比较少,就抱着赌博的心态选课,被坑的几率很高,当然他亲身实践的经验教训也造福了别人。不过我认为现在学校试听后退课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这种缺陷带给学生的损失。 至于道德教育和自我了解的部分,书中提到哈佛避开道德教育不谈,甚至取消了与西方道德和政治哲学有关的课程,很多教授不愿介入学生的个人生活,尽量避免关注学生的私人问题。我看到这里时觉得比较意外,我觉得道德教育应该是大学教育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绝不可以被忽视的部分。 我注意到人大关于道德和中西政治哲学这类课程还比较多,但我不知道人大有没有强制性规定导师要定期和学生交流。就我个人经历而言,三年来只和班主任老师直接交流过一次。在我作为大一新生入学一两个月的时候,班主任轮流请全班同学挨个喝茶。当时他问我学习和生活有没有什么问题,对未来有什么规划。我答没有。他说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后来我们之间再也没有过交流,我自己用过往三年的经验教训才领悟到他的回答里面的深意。 哈佛大学有宿舍主管和学生朝夕相处,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影响学生的成长。所以他们希望尽量选择品行良好的教授来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教科书。而在人大我们的成长模式几乎是放养式的,约束你自己的行为的人只有你自己。这对那些自律和独立的学生来说并没有多大影响,甚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拉大他们和那些不上进的学生之间的差距。还有一些学生可能会因此培养起独立生活学习的能力,但他们免不了要走不少弯路。但有一些学生可能会就此堕落,无法管理自己的生活,荒废学业,人生从进入名牌大学后居然开始走下坡路。在人大,即使导师愿意为学生提供生活道路上的指引,但是只要学生不主动咨询,导师也会因为他们彼此之间寥寥几次的见面机会而无能为力。由此可见哈佛的“学生宿舍制度”长期存在的合理性,但创建学生宿舍制度的实验很难重复,至少目前在我看来,人大还不具备成熟的条件创建学生社区。
经济学院 2014200676 郝怡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