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国际新闻界》发表声明说,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生于艳茹发表的论文构成严重抄袭,5年内拒绝于艳茹投稿。 《国际新闻界》8月17日在一份罕见的网络声明中,披露“于艳如学术不端的事实”。 [size=1em]
[size=1em][size=1em]
之后北大历史系做出回应称:于艳茹是该系的博士生,现已毕业离校,但将立即组织有关专家对其博士答辩论文重新进行核查,如果确认博士答辩论文抄袭,将根据学校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抄袭美国学者” 于艳茹目前担任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的研究员。她被指在一篇2013年发表的《1775年法国大众新闻业的“投石党运动”》的论文中,大量抄袭美国学者尼娜·基尔巴特(Nina Gelbart)的早期学术论文。 于艳茹在北京大学历史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中国历史学家高毅。这篇备受争议的论文,是在于念博士期间发表的,刊在《国际新闻界》2013年的第7期。 BBC中文网记者查阅发现,于艳茹近期发表的最新一篇学术论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上,名为《书籍的社会文化史探源—禁书贸易与法国启蒙运动》。 “严重抄袭” 《国际新闻界》在这份声明中透露,编辑部是在读者举报后才发现于艳茹论文剽窃的事实。“本刊仔细对比以上两篇论文后,发现于艳茹在其论文中大段翻译Gelbart的论文,直接采用Gelbart引用的文献作为注释,”声明中说。 该杂志说,于艳茹的行为“已经构成了严重抄袭,”并表示将对于艳茹进行惩罚,包括对于的行为发出公告,并通报其单位,联系相关文献收录机构,删除该文章的电子版,并在5年内拒绝于艳茹的投稿。 “冷僻题目” 在中国,学术抄袭并不鲜见,但像这样由学术期刊主动揭发的并不常见。有网友质疑,作为中国新闻传播领域的顶级学术期刊,为何《国际新闻界》杂志编委未能在审稿时便发现这样随意的复制粘贴? 对此,该杂志的主编助理,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刘海龙在微博上回应道,“作者的题目属于本领域很冷僻的题目,国内研究本不多。未发现也属正常现象。杂志只能做到有错必纠。” 新华网报道说:北大历史系有关负责人周六(8月23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于艳茹是该系的博士生,现已毕业离校。对于于艳茹攻读博士期间所发表论文涉嫌抄袭问题,该系高度重视,将立即组织有关专家对其博士答辩论文重新进行核查,如果确认博士答辩论文抄袭,将根据学校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附上: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五十四条 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学校可以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一) 违反宪法,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破坏安定团结、扰乱社会秩序的;
(二) 触犯国家法律,构成刑事犯罪的;
(三) 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受到处罚,性质恶劣的;
(四) 由他人代替考试、替他人参加考试、组织作弊、使用通讯设备作弊及其他作弊行为严重的;
(五) 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情节严重的;
(六) 违反学校规定,严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生活秩序以及公共场所管理秩序,侵害其他个人、组织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后果的;
(七) 屡次违反学校规定受到纪律处分,经教育不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