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教育的抉择——如何找回失去的灵魂 董智雄 2015200615 失去灵魂的卓越本身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卓越又有灵魂的案例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实在是少之又少了。卓越的人一心想着卓越,通过各种方法各种渠道走向“成功学”所吆喝的成功,这是实实在在的务实主义。在卓越的道路上逐渐忽略或者遗失了灵魂。有灵魂的人标榜灵魂境界,在灵魂的路上“追求卓越”,与世俗之人划线划界,把自己的灵魂孤立起来。失去灵魂的卓越不仅仅在教育方面暴露出问题,而是社会的现实之殇。 在刘易斯对哈佛大学教育失去灵魂的卓越的批判中,可以看到的是他对哈佛卓越的首先肯定,正是哈佛大学对美国乃至世界的广泛影响,才使得对哈佛的“卓越”失去“灵魂”产生质疑和反思具有深刻含义。根据作者提出的主要问题,哈佛在教育中忘记了最重要的使命:即教育学生使之成人。学术追求替代了教育任务,大学教育成为一种消费投资,就业导向成为大学教育重要目标,学生评分制度存在的尴尬都使得哈佛大学教育成为一种“不实的卓越”。 当大学教育普遍性的陷入上述问题时,这更像一种社会与大学教育的对抗。哈佛大学在美国社会发展史甚至世界教育史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美国殖民地时期,哈佛大学就成为培养社会骨干力量的重要场所,直至到现代社会,哈佛学子在政治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的重要影响力使得哈佛大学的地位仍然无可撼动。但是在社会逐渐将这种影响力反向哈佛大学时,大学与社会的接触逐渐失去理性。社会需要大学输送各方面不同类型的才干,大学在学校教育阶段宣扬多方面发展,由此大学教育由培养传统社会管理和服务人员转向过度世俗化社会成员,大学自身开始批判这种状况却无法避免这种改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哈佛大学由原来的“干部培训机构”逐渐社会化,扩大招生吸收了更多的学员,教授和讲师的数量也有所增加,但每位学员和扩招之前还是相对减少了各类资源的享有比率,这是哈佛学校教育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此“素质教育”的概念被提出来学生技能型培养转向素质培养为重点。但在素质培养时间之后却还是发现学生的素质水平不能够达到预期,一部分人开始质疑大学教育的功能,不可否认的是,大学仍然是一个提升公民素质和培养合格健康公民的好场所,如果单纯的否认教育功能的丧失,这种评论也是片面的。我们更多的是通过大学教育功能与预期期望不能匹配的对比中谋求不断提高大学的教育水平。刘易斯在书中的通识教育的强调和大学不可避免的政治的影响让我把二者在人民大学进行了对比。现在一般来说,大学政治思想理论课程的重视程度没有过太大下降,而在通识教育的课堂上学生和老师好像是各干各的,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似乎被遗忘,人民大学的政治性目的在直观上超过了通识教育。这是我对自身学校的一点联系。 在学校充斥金钱和教育功能不能达到预期的主要问题的背后,是大学社会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大学由原来的吸收社会精英阶层到后来的推行普遍化教育,这一过程中产生类似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怎样在社会化进程中让大学尽可能地发挥其教育功能就成为当前教育环境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在书中所涉及的大学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和学生责任心的培养都是学校教育的细节性问题,这也是大学由相对封闭到社会化的冲击和改变所带来的新背景下需要重新构建的问题。学校社会化也是学校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更好的发挥教育作用,普及教育和结合国家目标的必然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