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4日,北大东南门,拥挤的队伍等待进入北大参观。 周岗峰/CFP 一项社会学实证研究发现,上世纪90年代后,北大学生中,干部子女占比呈上升趋势,到1997年,该比例达到39.76%,首次超过专业技术人员子女,更远超工人和农民阶层。北大学生中,来自干部家庭的比重超过其他阶层。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2012年第1期刊载的一篇题为《无声的革命:北京大学与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52-2002)》的论文如此指出。
该项研究的主要作者为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授李中清和南京大学历史系讲师梁晨等人。该项研究基于对1952年至2002年北京大学和苏州大学近50年间的学生档案,对学生的社会来源做了详尽分析和研究。李中清系华人物理学家、诺奖得主李政道之子。
该项研究选取了北京大学和苏州大学两所大学,前者代表全国性精英大学,后者代表省属精英大学。这项研究显示,1952年至2002年,北京大学和苏州大学生源中,干部子女所占比例总体上呈提高趋势。
就北大学生的家庭背景而言,1952年,干部子女占11%,1997年升至39.76%;但在苏州大学,干部子女比例则从文革前的8%,上升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30%以上。到2002年时,上述两所大学中,干部子女的比例最多,超过专业技术人员子女和工农子弟。
该研究同时显示,恢复高考后,北大生源中,农民子女比例有所下降。1985-1994年,北大生源中,农民子女比例平均为21.40%,而1995-1999年,该比例降至15.02%。不过,苏州大学生源中,农民子女比例仍保持基本稳定,并一直高于城市生源。
2009年,《人民日报》曾报道,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农村生源的比例仅为30%左右,而且有减少趋势。但是,从全国范围看,农村生源占高校学生的比例则逐年上升,并占到50%以上。这意味着高等教育日渐大众化,但精英高等教育中,农村子弟并不占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文革期间,北大学生中的农村生源急速减少。1972年,北大学生中,农村生源占比超过30%。到1973年,该比例下滑到20%以上。苏大更是从近60%,急速下滑到20%左右。1977年恢复高考后,农村生源比例有所回升。
该论文分析指出,这可能表明,上大学实行“推荐制”,并不利于农民阶层。与之相反,按分数高低录取,对城乡生源反而相对公平。这是因为,按统一的分数线录取,农村学生可通过刻苦学习而取得一定优势。
该论文引用中国社科院社会学者李春玲2003年所做的一项同类研究指出,中国的精英高等教育并没有改变社会结构,而只是延续和强化了既有的社会分层。不过,李中清和梁晨等人的这项研究认为,相较于当代美国,中国教育系统在整体上削弱了父母职业对子女的影响。
该项研究认为,进入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不平等有不断增长的趋势。
该论文指出,农村学生进入重点中学念书,最有利于保持和提高大学生源多样性。但是,在现阶段,不少重点中学出于经济利益等考虑,收取相当数量的赞助费和择校费,这“无疑会对大学生源的多样性造成一定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