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儒院教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只需一步, 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8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袁贵仁:加强顶层设计,推进教育改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3-3 20:46: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袁贵仁:加强顶层设计,推进教育改革
时间:2012-09-17        来源:学习时报       字体:
http://www.scopsr.gov.cn/ggts/bwzc/201209/t20120917_182342.html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答本报记者问
  中国教育的发展现状:建成了人力资源大国 
  记者: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在您 40多年教育生涯中,您如何评价我国教育的发展现状?
  袁贵仁: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集中到一点,就是实现了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有三个标志性成果:一是扩大了规模,拓展了受教育机会。目前,我国教育规模已位居世界首位,各级各类学校 53万所,在校生约2.6亿人,人民群众享有了更多的受教育机会。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大众化深入发展,学前教育快速发展。二是建成了体系,拓宽了受教育渠道。目前,我国已建成相对完备的教育体系。从纵向看,学前、初等、中等、高等各层次教育相互衔接;从横向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出国留学与来华留学、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同步发展。三是促进了公平,保障了受教育权利。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党和政府把教育公平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不断缩小群体差距。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保障了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中国教育的发展目标:建成人力资源强国 
  记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体的路径是什么?
  袁贵仁:教育规划纲要在提出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这一战略目标的同时,也明确提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路径,即二十字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记者:新时期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就是要坚持育人为本,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那么,育人为本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袁贵仁: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育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坚持德育为先,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二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三是加强实践育人,培养学生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记者:教育事关千家万户,教育公平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教育部对促进教育公平是怎么考虑的?
  袁贵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是实现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促进教育公平我们总的考虑是: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为重点,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主要采取四项举措:一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二是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进一步扩大资助范围,提高资助标准;三是切实解决特殊群体上学问题,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或学习困难等原因而失学;四是着力促进教育制度规则公平,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以规范管理维护教育公平。
  记者:只有促进了教育公平、提高了教育质量,才能真正落实育人为本的根本要求。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提高教育质量?
  袁贵仁: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事业的永恒主题,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中国教育要“由大变强”,必须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任务,牢牢抓住不放松。一是强化质量意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坚持规模与质量的统一,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二是明确质量标准。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努力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符合实际、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标准体系。三是加强质量保障。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强化教学中心环节,加强教育质量督导、评估和监管,健全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四是紧紧依靠教师。教师是立教之本,有高水平的教师,才有高水平的教育。坚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推动教育科学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进一步激发和保护广大教师投身教育改革创新、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8月20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9月7日,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下一步,将全面落实国务院文件,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大力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高校教师队伍。总之,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措施,使各级各类教师队伍在结构上科学合理、规模上满足需要、质量上显著提高,引导广大教师把智慧和才华凝聚到教书育人上来,真正造就一批教育家。
  记者:为什么要优先发展教育?什么是优先发展?怎样才能做到优先发展教育?
  袁贵仁:强调优先发展教育,是因为从国家的角度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强国必先强教;从个人的角度讲,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从民生的角度讲,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优先发展就是在工作全局中,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的战略地位,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优先发展教育,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更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一是加强领导。在国家层面,国务院成立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党政群20个单位和部门参加,统筹协调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成立新中国第一个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对国家重大教育改革发展政策进行调研、论证、评估。在地方层面,各省(区、市)也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统筹协调相关部门。二是加强合作。通过部与部、部与省合作,共建了11个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29所地方高校,63所直属高校。三是加大投入。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政策措施,确保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2012年中央财政已按实现4%编制了预算,地方财政也做了相应安排。预计今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将达 2.2万亿,4%的目标能够如期实现。
  记者:目前,国家改革进入了攻坚期,教育改革也同样进入了深水区。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一旦失误或失败,可能耽误一代人或几代人。比起其他领域的改革,教育改革更为复杂。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来推进教育改革?
  袁贵仁:推进教育改革,必须科学谋划、精心部署。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教育规划纲要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从内而外系统设计了改革的整体框架,确定了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等六大改革任务。二是坚持试点先行。凡是重大政策,都选择一些地区和学校先行先试,取得成功经验后,再由点及面实施。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后,确定了425个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目前正有序有力推进,取得了积极进展,增添了教育发展的动力。三是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基层蕴藏着极大的改革动力和创新智慧。我们的工作就是鼓励新的探索,发现好的典型,及时在更大范围推广。四是突出关键环节。教育改革千头万绪,必须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环节。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考试招生和评价制度改革;要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和减政放权为重点,完善中央对地方、政府对学校的管理方式,加强学校内部治理;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的格局;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中国教育当前的重点任务:解决好若干热点难点问题 
  记者:当前,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方向、思路和路径已经明确,在这一进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教育事业发展最薄弱环节、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目前,“入园难”问题仍在各地不同程度存在,请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落实情况如何?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袁贵仁:学前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短板。2010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各省(区、市)以县为单位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学前教育有了快速发展,“入园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据统计,2011年全国幼儿园总数比2009年增加了2.8万所;在园幼儿总数比2009年增加了766万人,两年的增长量超过前10年增量的两倍;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2.3%,比2009年提高了11.4个百分点。
  但是,这仍然不能完全满足适龄儿童入园特别是上优质园的需求。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扩大资源。进一步推动各地落实三年行动计划,通过新建、改扩建等措施,加快园舍建设,加大幼儿教师培养培训力度,提供更多入园机会。二是专项扶持。组织实施好学前教育重大项目,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补助,提高入园率。今年中央扶持资金已达191亿元。三是加强管理。对各地三年行动计划和重大项目实施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同时,颁布实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记者:近年来,教育部在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上采取了很多措施,取得了成效,但尚未根本解决。对这样的老大难问题,良策到底在哪儿?
  袁贵仁:这一问题由来已久。各地各校在减负问题上做了很多的尝试和探索,但这个问题依然困扰着基础教育的发展。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既有就业竞争压力层层传导到中小学的社会因素,也有以升学率考核学校、评价教师的管理因素,还有教育教学以及考试考核方式不科学的培养因素,以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文化因素。
  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科学设计课程和教材难度、建立监测公告制度、规范各种社会补习和教辅市场等措施。学校要做好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等工作。家长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合作。我们还要认识到,减负不能概念化,更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给学生留下更多了解社会、思考问题和动手的时间,去学习探讨感兴趣的东西。
  记者:义务教育“择校热”的根本原因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发展不均衡。如何才能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化解“择校热”?
  袁贵仁:这是一个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学校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不足。近年来,通过加快薄弱学校改造、推动县域内教师校长合理流动、将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优化学校资源配置等办法,一些地方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有些地方尚未根本好转。
  解决这一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实现均衡发展。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消除义务教育择校现象,有利于减轻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有利于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可以说,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阶段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的重要结合点,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义务教育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最近,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对均衡发展做出全面部署。一是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改造薄弱学校,使每一所学校都达到国家办学标准,成为合格学校。二是均衡配置校舍、图书、仪器等办学资源,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实施区域内公办学校校长、教师流动制度。三是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实施学区化管理,鼓励集团化办学,发挥优质学校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各校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四是办好一批优质民办学校,提供多样化选择,满足社会需求。五是规范办学行为,落实免试就近入学政策,严格禁止以奥数成绩等特长和收取费用等办法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记者:高考作为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一项考试制度,其一举一动时刻牵动着社会神经。高考是“指挥棒”,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和人才的培养选拔影响很大。当前,高考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独木桥”的问题、“一考定终身”的问题、与素质教育衔接问题和公平公正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袁贵仁:目前,社会各界的基本共识是:一方面,高考制度可能不是最好的制度,却是最可行的制度,高考必须坚持。另一方面,我国高考确有不足,必须深化改革。
  解决“独木桥”问题,要完善多渠道升学途径,改进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考,办好开放大学,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推进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探索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也就是要把独木桥变成“多木桥”、“立交桥”。解决“一考定终身”问题,要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综合考察学生高中阶段多方面才能和日常学习中所反映出的素质,为高校招生选拔录取提供依据。推进高校选拔录取模式改革,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等方式。解决与素质教育衔接问题,要进一步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着重考查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应当指出,高考与素质教育不一定矛盾,不能简单地把考试与素质教育直接对立起来,一说素质教育就是取消考试,一说考试就认为违背素质教育。考试是检查和评价学生学习质量和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推进素质教育不是要不要考的问题,而是要解决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要通过改革,探索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与素质教育要求的有机结合,促进素质教育各项要求的贯彻落实。近年来,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开展了普通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分类入学考试试点,今年高职单独录取考生达 100万人。清理规范了高考加分政策,调减了加分项目和分值。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确保公平公正。今年 7月,成立了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加强顶层设计,积极研究推进高考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
  记者:目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得到了基本解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高考成为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请问如何做好这项工作?
  袁贵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和升学考试,是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大规模流动产生的一个新问题。2003年,国家提出了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两为主”政策,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基本解决。10年过去了,这些孩子陆续完成义务教育,参加升学考试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在一些人口流入集中的地区尤为突出。
  为解决这一问题,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经过深入调研,研究制定了《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8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意见。意见的主要精神有:一是积极解决。要正视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各地年底前出台解决办法。二是符合条件。解决这一问题,要根据家长条件、学生条件和城市条件,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三是因地制宜。由于各地人口流动状况不同,解决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问题,要根据流入地的具体情况,确定具体办法。我们将会同有关省市,就落实文件精神进行认真研究,指导各地结合实际尽快制定出台工作方案。
  记者:我国教育既面临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挑战,同时也面临应对新科技的挑战。目前我国一般性人才短缺的状况已得到有效缓解,但拔尖创新人才仍然十分缺乏。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袁贵仁:这个问题重要而复杂。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探索了一些成功的做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我们要充分肯定我国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大力弘扬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但也应清醒、明确地看到,我国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要从德才兼备、文理兼融、独立思考的要求出发,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改革,大力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在职业教育领域,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成立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推广集团化办学,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在高等教育领域,一是启动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吸引优秀学生投身到基础科学研究,努力使受计划支持的学生成长为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优秀人才;二是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法律人才等教育培养计划;三是深入探索形成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着力推动高校与高校、与科研院所、与企业、与外国合作研究,合作培养人才;四是在部分高校推行试点学院改革,选择一批学院作为“高校改革特别试验区”,进行招生制度、培养模式、治理结构、教师聘任等方面的改革,创造一个全新的育人环境,争取尽快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有所突破,取得较大进展。
  记者:高等教育领域始终有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就是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请问您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如何能更好地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同时又能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
  袁贵仁:高等学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应当享有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权力。1998年颁布实施的高等教育法规定了高校的 7项办学自主权,教育规划纲要做了进一步明确规定。
  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两年来,一方面,加大向学校放权的力度。比如,推动下放和取消研究生院设置等 13项行政审批事项;扩大高校专业设置权,组织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明确除国控专业外,高校可以自主设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基本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自设特殊专业名录》内的所有本科专业;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权,目前已有90所高校进行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总的来看,高校有了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但这还不够,还要很多工作要做。
  另一方面,要指导学校用好权。放权和用好权是统一的,也是相互促进的。在放权的同时,要指导学校建立健全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内部管理监督体制机制,防止“一管就死、一放就乱”。一是完善高校领导管理体制。坚持和完善公办普通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党政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开展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改革试点,首次公开选拔了东北师范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2所直属高校校长。推进委派直属高校总会计师工作,公开选拔了东南大学等6所直属高校的总会计师。二是加强章程建设。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希望各个学校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结合学校实际来制定或修改学校的章程,形成按照章程、依法自主管理的良好局面,把依法治校变成实际行动。三是建立健全教授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确保学术委员会依照学术委员会章程独立开展工作,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四是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作用。教育部会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教育工会发布了《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推动学校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寄托人民的希望,关系国家的未来,一定要把这项事业办得更好。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全力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文章发表于2012年9月17日《学习时报》)

编辑:陌上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中国人民大学|通儒院反馈|通儒院   

GMT+8, 2024-12-26 12:51 , Processed in 0.13695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Templated By 【未来科技】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