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儒院教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只需一步, 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401|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1年心理咨询师二级考试重要知识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5 23:01: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1年心理咨询师二级考试重要知识点
来源:考试大 2011年7月26日

  2011年心理咨询师二级考试重要知识点(一) 厌恶疗法(aversion therapy)
  2011年心理咨询师二级考试重要知识点(二) 精神分析治疗(psychoanalytic psychotherap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5 23:02:41 | 只看该作者
2011年心理咨询师二级考试重要知识点(一)
来源:考试大  2011年5月18日

厌恶疗法(aversion therapy)是在某一特殊行为反应之后紧接着给予一厌恶刺激(如电击、催吐剂、体罚等),最终会抑制和消除此行为。即通过附加某种刺激的方法,使来访者在进行不适行为时,同时产生令人厌恶的心理或生理反应。如此反复实施,结果使不适行为与厌恶反应建立了条件联系。以后尽管取消了附加刺激,但只要来访者进行这种不适行为,厌恶体验照旧产生。为了避免厌恶体验,来访者不得不中止或放弃原有的不适行为。

  1.基本理论

  厌恶疗法的原理是经典条件反射。下面是一个动物实验模型:将一只动物关在一个铁笼里,铁笼的底板可以通电。笼里有一个金属食物盒,食物倒进盒里时,便会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久而久之,动物便养成了一种习惯,每当听到叮叮当当的响声后,它便会走向食盒,同时分泌唾液,肠蠕劝加快。现在,实验者决定用厌恶刺激改变动物的这一习惯。当食物倒进食物盒时产生了叮叮当当的声响,动物像往常一样,起身走向食物盒。此时,实验者打开开关,让一股强烈的电流通过笼子底板刺激动物,动物的进食行为立即中止了。电击使动物惊慌、疼痛、全身收缩、行动不便。连续几次喂食时都如此附加一次电击,动物原有的习惯逐渐被破坏。听到叮叮当当的声音时,动物不再走向食物盒,也不再分泌唾液,而是出现某些逃避的动作和行为。原有的习惯被新的行为所取代。比较正规的厌恶疗法首次报道于1929年,Kantorovich用电刺激治疗酒瘾,他在酒瘾者看见酒、闻到酒和喝酒时都给以电击。1935年,W.L Max用电刺激的厌恶疗法成功地治疗了一位同性恋,遗憾的是他没有透露治疗的详细经过。Cautela (1966)建议使用一种改良的厌恶疗法——内隐致敏法,即当来访者欲实施或正在实施某种不良行为时,在想象中主动地呈现某种可怕或令人厌恶的形象,致使两者形成条件反射,达到控制行为的治疗目的。例如,性变态来访者,当他出现这方面的欲望或行为时,立即闭上眼睛,想象眼前站着几位高大强悍的警察,正手执警棍、手铐盯着他,或是想象被群众怒斥、熟人讥笑、亲友离弃的场面,以此减少和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

  2.基本过程

  (1)确定靶症状。厌恶疗法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因而必须首先确定打算弃除的是什么行为,即确定靶症状。来访者或许有不止一种不良行为或习惯,但是只能选择一个最主要的或是来访者迫切要求弃除的不良行为作为靶症状。

  (2)选用厌恶刺激。厌恶刺激必须是强烈的。因为不遁行为常常可以给来访者带来某种满足和快意,如窥阴后的快感、饮酒后的惬意、吸毒后飘飘欲仙的体验。这些满足和快意不断地强化着这些不适行为。厌恶刺激必须强烈到一定的程度,使其产生的不快要远远压倒原有的种种快感,才有可能取而代之,从而削弱和消除不良行为。常用的厌 恶刺激有以下几种:

  1)电刺激。电刺激由于能在电压和刺激时间上被准确地调节与控制,又是人们普遍惧怕的,因而常被用作厌恶刺激。电极一般采用同心电极(concentric electrode),通常安放在前臂,因为此处较为安全。如没有同心电极,可用盐水浸泡过的湿纱布将电极包裹,也可防止烧灼皮肤。电流的强度因人而异,可先做试验,将电流从小到大逐渐增加,直到被试难以忍受,再取其1/4的值作为治疗时的基本电流强度,以后视治疗情况可略加调整。

  2)药物刺激。利用药物的恶心和呕吐作用进行厌恶治疗最先由Voegtlin和Leme-re (1942)报道,他们使用过的药物有吐酒石(又名酒石酸锑钾)、吐根硷(又名依米丁)、阿扑吗啡(又名去水吗啡)等。

  3)想象刺激。最先报告使用想象刺激进行厌恶治疗的是Gold和Neufeld (1965),后来Cautela将之俞名为内隐致敏法。他用语言提示使来访者进入想象,在想象中将不适行为和厌恶反应联系起来。想象刺激有许多优点:安全,不会伤害来访者,而且不拘条件,随时随地可行。

  4)其他刺激。任何能带来不快情绪的刺激都可作为厌恶刺激,只要这种刺激不给身体带来较大的损害。例如,憋气、羞辱、强烈的光线、尖锐的声音以及针刺等。

  (3)把握时机施加厌恶刺激。要想尽快地形成条件反射,必须将厌恶体验与不适行为紧密联系起来。在实施不适行为或欲施不适行为冲动产生之前,即使来访者出现厌恶体验,肯定无益于两者的条件联系。同样,在不适行为停止以后才出现厌恶体验,也达不到建立条件反射的目的,充其量只能算一个小小的惩罚。厌恶体验与不良行为应该是同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5 23:03:54 | 只看该作者
2011年心理咨询师二级考试重要知识点(二)
来源:考试大  2011年5月18日

精神分析治疗

  精神分析治疗(psychoanalytic psychotherapy)由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创立,强调潜意识中幼年时期的心理冲突在一定条件下(如精神刺激、环境变化等)可转化为各种神经症症状及心身转换症状。通过精神分析师与患者为治疗而构筑的工作联盟,在耐心而长期的治疗性关系中,通过“自由联想”等内省方法,帮助病人将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各种心理冲突,主要是幼年时期的精神创伤和焦虑情绪体验挖掘出来,使其进入到意识中,转变为个体可以认知的内容进行再认识,可以使病人重新认识自己,发展更具建设性的适应方式,并改变原有的符为模式,达到治疗的目的。

  1.基本理论

  (1)精神层次理论。弗洛伊德将人类的精神活动划分为理论上的三个区域,即意识(conscious)、前意识(preconscious)和潜意识(unconscious)。这些区域好像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故称之为精神层次或人格层次。意识是我们可以觉察的思想、情感和对外在环境的感觉。前意识是我们在注意力高度集中时,才能被我们觉察的精神活动。它的基本功能是,监督和防备那些会引起焦虑的潜意识内容侵入我们的意识当中。它的工作方式有两种,要么完全阻挡潜意识内容的通过,要么将潜意识内容改头换面以后再予以放行。潜意识是意识无法触及的思想、本能冲动、情感以及幻想等,是高度集中注意力也无法觉察的内容。在精神分析学界,常用冰山现象来形象地描述这个理论。冰山大约有三分之一的部分浮现在海水上,这一部分相当于人的意识部分。冰山另外的三分之二位于海水之下,靠近海平面的那一小部分相当于人的前意识部分,其余的部分都相当于人的潜意识部分。弗洛伊德用这种理论推断出了一个令人悲观的事实:即人的行为大多是由潜意识控制的。他认为人的思维活动经过了两种处理过程——前期处理和后期处理。前期处理由潜意识支配,它不尊重逻辑因果关系,没有时间概念,自相矛盾而反复无常。后期处理接受现实世界的制约,是意识的活动形式,是人与他人交往并对世界进行理解的精神基础。因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疗法的目的,也是通过分析潜意识,使潜意识意识化,扩大个体意识的疆域,最终使个体的行为更为理性,更多地被自己和他人理解和接受。来源:www.examda.com

  (2)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在人格层次理沦的三分法基础上.又提出了本我(id)、自我(ego)与超我(superego)的人格功能结构的三分法。

  1)本我。本我是接受快乐原则( pleasure principle)的最原始的生命冲动和力量,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按快乐原则行事,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是遗传的,是生来就有的。而首要的是,本我是由本能构成的,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来源:考{试大}

  2)自我。其德文原意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及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现实社会的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在本我和超我中进行协调。自我是内在需要与外部现实之间的中介,自我功能很大部分是意识的。

  3)超我。超我是人格的最高管理机构,其功能是审视和评价我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超我的内容因人而异,如呆缺乏一个基本的超我功能,则往往对生活中的他人构成妨碍;而过分严格的超我,又会使人显得固执、刻板、焦虑。拥有一个相对健康的超我的人,知道哪些原则、哪些界限需要遵守,哪些是个人局限,需要宽容对待。

  当然,人格结构中的上述三部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着的。本我和超我的活动常常不能被我们所觉察,但是,来自本我的不恰当冲动所导致的焦虑或来自超我

  的批评所引发的罪恶感,会被我们意识到。超我基本上体现着个体所承继的前人的影响。请访问考试大网站http://www.examda.com/

  (3)性本能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在他的眼里,性欲有着广义的含义,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比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在此基础上,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蕾期、潜伏期、生殖期。

  弗洛伊德认为,成人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前三个发展阶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成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早年创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结。弗洛伊德在后期提出了死亡本能,它是促使人类返回降生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最后稳定状态。生命只有在这时,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只有在此时,生命不再有焦虑和抑郁,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破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5 23:05:36 | 只看该作者
2011年心理咨询师二级考试重要知识点(三)
来源:考试大  2011年5月18日

心理冲突理论。精神动力理论认为,那些在特定情景下引起人们矛盾情感的事件,会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去。布洛伊尔曾用催眠法治疗过一个癔病女患者安娜。这位当事人有—个特殊的症状,就是有长达六个星期的时间在干渴得无法忍受时,也不能喝水。在催眠状态中,她叙述自己童年时,如何走进她不喜欢的女家庭教师的房间,看见她的狗从玻璃杯内喝水,引起了她的厌恶,但由于受尊敬师长道德观的影响,只好将这种厌恶压抑。在催眠状态,恢复了她对这个往事的回忆,尽量发泄了她的愤怒情绪,此后她不能喝水的怪病才消失。面对自己厌恶的女家庭教师所激起的愤怒情感和尊敬师长的道德观之间无法协调,心理的防御机制为了减少现实的不适和意识上的痛苦,只有将这种冲突压抑到无意识中去。因而,冲突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所谓冲突,是指两种同时存在的力量之间的矛盾对立。这种内心矛盾可能引起心理功能的失调,并发展成为精神症状。这一发展过程主要包含三个阶段:首先是无法解决的冲突的出现,如安娜对女教师厌恶与需要尊重的矛盾,这被称为心理冲突的常形;接着这些冲突被强行压抑,最后这些被压抑的冲突以变化了的方式表达出来,如安娜潜意识地用长达六个星期不饮水的精神症状,来表达她对女教师的厌恶和愤怒,这被称为心理冲突的变形。

  客体关系理论。客体关系理论认为,所有的驱力都来自于母婴关系。因此,寻求客体的动力相当于甚至比寻求内驱力的释放更重要。自我心理学认为内驱力是第一位的,客体关系是继发的。客体关系理论强调的是潜意识的内在客体关系,是指人际关系转换为内化的精神结构。因而,需要对其基本概念有所了解。www.Examda.CoM考试就上考试大

  1)基本概念:内化、自体印象、客体印象。当孩子成长时,他们不是简单地内化第一个客体或个人,他们更多的是内化整个的关系。喂养的体验或许可算是内化过程中最好的原型。当一个饥饿的婴儿哭喊着寻找母亲时,一种不愉快的体验模式进入他的大脑。在这种模式内,婴儿将自体体验为愤怒、贪婪等负性印象,将客体(母亲)也体验为匮乏和忽视等负性印象。而当母亲最终喂饱了婴儿时,喂饱带来的愉快和满足感让婴儿体验自己为正性印象,同时也体验母亲是个正性客体印象。这个时期,强大的情绪反应构造r这种自体客体结构。

  当孩子的认知和感觉功能得到足够的发展时(大约16个月),这两种体验就被内化为两种完全相反的、由自体印象和客体印象组成的客体关系(好的客体关系包含好的自体印象和客体印象,坏的则相反),以及与好坏相对应的情感体验。客体关系总是包含着自体和客体之间卷入有情感的互动。来源:www.examda.com

  2)对内化的潜意识理解。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内化的自体印象和客体印象不会出现疏离。内化积极的、爱的母亲印象,主要是因为婴儿恐惧失去母亲。婴儿内化坏客体的原因则是:第一,幻想借此来控制坏客体;第二,有一个坏客体比没有好;第三,与内化的坏客体关系激烈的亲附是由于渴望将这种坏客体关系变成好的客体关系。客体关系理论同时强调,被内化的客体不一定与真实的外在客体相关,内化的客体有婴儿幻想加工过的成分。

  3)内化的机制。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孩子内部世界自体一客体印象的发展与两种不同的内化机制有关,即内射(introjection)和认同(identification)。所谓内射,更多的是指吸收一个客体进自己的精神世界,但仍将其体验成一个他者,或是体验成一个宽慰的同伴,或是体验成一对严厉的父母。认同则相反,更多的是将外在的某个重要的客体当做一个榜样,通过内化将其当做自体的一部分。客体关系理论认为,这两种机制不仅仅见于生命发展的初期,它们始终贯穿个体精神发展的全过程。

  4)冲突模式。客体关系理论认为潜意识冲突不只是冲动和防御之间的挣扎,也是两种相反的内在客体关系(好与坏)之间的冲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5 23:06:19 | 只看该作者
2011年心理咨询师二级考试重要知识点(四)
来源:考试大  2011年5月19日

自体心理学理论。自体心理学的模式认为,人需要从环境中的他人那儿获得特殊的反应,才能发展和保持自尊和安宁感。过失与匮乏比冲突占据了更加中心的位置,有缺陷的心理结构被看做是对有缺陷的功能的反应,强调婴儿需求的满足基于压抑的欲望和内驱力。因此,心理咨询师的治疗目标更多的是去理解那些需要,以及在治疗中去面对这些需要,而较少地去挫败那些在治疗中最终会放弃的婴幼儿欲望。建造这种精神结构和修复自体的不足,被认为比消除冲突重要得多。早年养育的过失与匮乏会导致自恋的病态发展,其表现如下:
  1)自体客体关系( self-object-relation)。这类当事人与客体显现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主体潜意识地将客体当做一个从属于自己的个体,当做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这种人际关系表现为严重的自我界限混乱或没有自我界限。 www.Examda.CoM考试就上考试大
  2)无所不能的自身(grand self),在心理发育的早期,孩子需要养育者同感的接纳和肯定他们带有幻想的雄心,并允许将养育者理想化。随着与养育者的互动,孩子学会分别哪些是幻想,哪些可成为真实,并发展出正常的自尊、雄心和自我理想。这个阶段正常发展,才能保障随后与他人的关系的正常发展,才有能力区分自己与他人。反之,如果养育者不能同感地接纳,就会导致正常发展必需的早期雄心和理想化父母印象的缺失。缺失导致的后果为此种需要代偿性地加强,表现为在随后的人际交往中对他人过分理想化,以及自认为无所不能。
  3)对赞美的无限需要。将他人过分理想化反映了早年的心理创伤,是由于当事人希望以此来代替自身缺失的那部分精神结构。也就是说,他们需要一个全能的神化的他人,并潜意识地将其当做自己的一部分。这类人,在他们随后的人际关系中出于对早年在程度、频率和持续时间上不适当的情绪、态度和行为反应。对心理咨询师来说,意识到自己的反移情模式是一项挑战也是有益处的。例如,在精神病院中,一位患者对她的心理咨询师作出了令人难忘的指责:“你是我遇见过的最冷酷、最像计算机的人。你像个机器人,我说话时你只是坐在那儿,像机器一样点头,我打赌要是我切开你的手臂,我看到的不是血管,而会是电线。”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指责可能纯出于移情。患者这样对待她的心理咨询师也许是因为过去她对男性的感觉是不付出情感的,另一方面,正如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作为心理咨询师,需要检查其自身对来访者的反应有何影响。 www.Examda.CoM考试就上考试大
  (4)解释。所谓解释(interpretation),是心理咨询师运用自己的潜意识、同感和直觉以及理论知识,对当事人呈现的精神现象进行说明。解释通常超越显而易见的东西,指出这些精神现象的含义和原因,而且,需要当事人的回应来确定。从自由联想、梦、口误、症状或移情等所得到的资料必须向来访者解释,这对来访者是极有意义的。根据资料的性质,心理咨询师可以解释性压抑。解释无意识的防御方式——个体对创伤或困扰情境记忆的压抑。或者解释儿宣早期由于对双亲不满所形成的关系障碍。心理咨询师需要注意解析的内容,以及对来访者转达解析的过程。来访者为接受资料或不知不觉地把它变为自己的观点做的准备状态是要重点考虑的方面。如果解析太深奥,来访者也许不能接受它并且把它引到自觉的意识状态中去。调和来访者无意识的资料常常需要心理咨询师调和自身的无意识过程,以评估病人的无意识资料。一般而言,资料越接近前意识,来访者接受它的可能性就越大。
  (5)修通(working through)。所谓修通,就是由于当事人的领悟而导致行为、态度和结构的改变,使得某一情结得以解决。这一工作内容包括:
  1)重复地解释,尤其是对移情性阻抗的解释。
  2)情感冲动、体验和记忆之间的隔离,使其打破,在心理上具有同一性。 转载自:考试大 - [Examda.Com]
  3)拓展解释的疆域,掌握一个行为的各种决定性因素。
  4)重建过去,将当事人和当事人成长环境中其他重要人物呈现于活生生的背景下,重建过去各个时期的自我形象。
  5)促进情感反应和行为的变化,使当事人在面对他曾经认为是危险的冲动和客体时,勇于尝试新的情感反应模式和行为模式,并将这些新的模式用于精神分析之外的现实人际关系之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5 23:07:36 | 只看该作者
2011年心理咨询师二级考试重要知识点(五)
来源:考试大  2011年5月19日

基本过程
  心理动力治疗的过程是描述在治疗开始后发生了些什么,经历了怎样一些阶段,以及如何结束。它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方面的内容:
  (1)签订治疗合约。心理动力治疗最初的治疗目标之一是在心理咨询师和当事人之间协商一个治疗合约。治疗合约可以建立一个治疗的框架,并定义心理咨询师和当事人各应担负的责任。合约至少要明确治疗的规则,并保证一个治疗的环境。在这种氛围中,治疗过程方能展开。当事人的能力和内在的欲望,常常使他们不能明白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到底该如何做,所以,在治疗开始前,我们必须让当事人明白一些必须遵守的规则。
  在制订合约的过程中,对有些不太独立或家庭成员卷入过深的当事人,需要安排一个由父母、配偶或任何当事人的法定保护人参加的座谈。在这个座谈中,要告诉当事人及家属:治疗中不能确保当事人不再发生像当事人往常曾发生的诸如自毁、自残、自伤和自杀行为。心理咨询师常常容易陷入一种误区,像全科医生一样去治疗当事人。而实质上,心理疗要做的是帮助当事人理解心理障碍的实质,探索内心的真正冲突,去领悟和建立面对困境的能力。 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
  在建立治疗合约的过程中,必须明确当事人的责任和心理咨询师的职责。一般而言,当事人的责任必须包括:按时接受治疗,按规定付费,在治疗中尽力做到将想法情感自由地表达出来。心理咨询师的责任则包括:遵守约定的治疗时间;帮助当事人理解自己,较深刻地了解自己的人格以及面临的困难;澄清治疗中对卷入的限制。 来源:www.examda.com
  在遵守上述普遍原则的基础上,要针对当事人的个人史和精神病理,评估可能出现的危险及对治疗构成威胁的因素,并对这些威胁制订一些相应的措施和限定。如对一个与她的前心理咨询师过分卷入而出现自杀倾向和行为的当事人,心理咨询师要清楚地告诉她,心理咨询师该处在一个什么位置,针对当事人的情况,评估当事人是否能进行精神分析治疗或提供其他形式的心理治疗。
  (2)建立工作联盟。工作联盟(work alliance)是关系到精神分析治疗成败的重要因素。如果当事人意识到接受分析式治疗不仅是心理咨询师的事情,自己的努力与合作的态度也是影响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自己的参与,治疗根本不可能进行,就可以说心理咨询师与当事人正在以一种较成熟的方法在一起工作,也就是建立了一种工作联盟。
  来访者进入治疗工作联盟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可预测治疗的有效性,以及他们经过治疗最终成长和改变的潜力。换言之,如果来访者不能或不愿与心理咨询师建立工作联盟,有益改变发生的希望很小。相反,来访者越能全心投入这样的关系,有意义的变化发生的可能性越大。
  (3)治疗的深入
  1)阻抗的处理。病理性的冲突包含内驱力和其他的动机以及反抗这些动机的禁忌。它们通常与早年的生活有关。心理动力性治疗的设置和程序,激励出那些早年的婴儿式的冲突。在当事人比较自由地谈论他的困惑时,通常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的动机混合在一起。
  病理性的冲突唤醒痛苦的情感,由于禁忌的力量,当事人会下意识地压抑这些导致冲突的情感,并阻止心灵真实的显现。在治疗过程中,当事人这种对治疗过程有意或无意的对抗,被称之为阻抗( resistance)。
  阻抗是心理动力性治疗过程中必见的一环。当事人由开始的积极配合心理咨询师到有意无意地对抗治疗,表现为自由联想时头脑一片空白、对过去的记忆也是空白,治疗中迟到等。阻抗是心理动力性治疗过程的基本部分,且是有价值的部分,它是当事人处理日常生活、人际关系中遭遇苦恼的方法。
  处理阻抗的一种方法是讨论阻抗本身,而不是更深入地探究其背后的冲突或焦虑,经典精神分析心理咨询师把这称为对防御的解释,称这一过程为“注意”阻抗就足够了。例如,如果通过讨论无关紧要或无意义的话题表现出了阻抗,可以选择说:“我注意到,当我们开始讨论你的配偶可能对你的抑郁有何影响时,你通常开始谈论电视节日、办公室的装饰、国际问题,以及其他似乎与你和配偶的关系无关的事情。”有时,只要注意阻抗的模式就具有一定面质功能,并鼓励了来访者审视自己的行为并开始作出建设性改变。
  2)退行。在阻抗之后,随着治疗关系的深入,当事人将出现退行。退行( regrcs-sion)意味着当事人的精神功能,在治疗场景中退回到了较早期的水平(较幼稚)。随着退行的出现,早期导致冲突的动机也被激活。
  临床表明,可导致退行的情形主要有痛苦的情感、当事人寻求帮助、治疗的基本方法(自由联想和心理咨询师激烈的关系)等。在心理动力性治疗中,有些观点认为悟性是导致精神变化的主要机制;有的认为促进发展也是重要的。但一致的看法是退行在这些过程中起了必不可少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卷入病态冲突的潜意识记忆和幻想被唤醒。退行激活了这些情感并将其转换进入移情中,这些被唤醒的情感和冲突因而成了分析工作的切入点,并为修通带来契机,也为治愈当事人疾病提供了机会。同样地,当事人也可能会意识或潜意识地利用退行,有些当事人不太可能去允许自己退行,另外一些当事人不太能限制退行,以致出现有害的退行,对这样的退行需要特别的控制。
  3)移情与反移情的识别与处理。移情是心理动力治疗中最具特征性的过程。移情被定义为一种反应,它具有不适当的、情绪激烈的并总是具有意识或潜意识的矛盾情感,有时反复无常和黏着的特征。虽然在心理咨询师和当事人之间现实的关系中通常也具上述特征,但这种关系比移情关系更具现实一般人际关系的特征。
  心理咨询师保持对反移情的觉醒,理解它们的源泉,特别是它们内在精神对应的互动形式,即对方什么样的内在精神激起了自己如此的反应。保持对这些情感的觉醒,对于帮助理解当事人的内心世界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节制和中立是咨询师需要采取的态度。
  在精神分析的末期,一个较戏剧性的变化在移情里发生。在长达几年的治疗过程中,当事人慢慢地开始越来越多地看清心理咨询师的真实状况,发现心理咨询师不像自己先前想象的那样理想化,而是一个善良但与其他常人一样的个体。当事人逐渐认识到,不实在的情感、幻想、欲望和恐惧,是来自于过去的执著。在刚刚发现这些变化时,也常常会激起当事人抗拒的情感。但是,这些抗拒逐渐地变少了,以致可以更容易地去理解和处理这些发现。这些变化被称之为移情性神经症的修复(the resolution ofthe transferencc neurosis)。这种当事人与心理咨询师之间移情性情感的消失,意味着当事人精神领域决定性变化的完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中国人民大学|通儒院反馈|通儒院   

GMT+8, 2024-11-15 14:34 , Processed in 0.14383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Templated By 【未来科技】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