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儒院教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只需一步, 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7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阅读材料] 同研究生谈科技文献阅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6-24 08:27: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同研究生谈科技文献阅读[color=rgba(0, 0, 0, 0.298)]原创: [color=rgba(0, 0, 0, 0.298)]彭渤 [url=]中国科学报[/url] [color=rgba(0, 0, 0, 0.298)]今天
作者 | 彭渤

科技文献阅读在科研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笔者看来,阅读专业文献应贯穿科研活动的整个过程。

信息时代,面对浩如烟海的专业科技文献,究竟应该如何来阅读呢?这是很多研究生问我的问题。

我想,不同的学者对这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经验。这里谈谈自己的体会,仅供参考。

首先是科技文献的作用。

阅读文献,首先应明确文献在科研工作,特别是基础研究中的作用。文献在科研活动中具有如下三方面的作用或者功能。

第一,文献资料构筑了某个领域的研究背景,即一般基金申请书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部分”的内容,或者文章本身的引言部分的内容。

一份基金申请书,或者一篇投稿的论文,对某领域研究背景的表述和分析,是最能反映申请书或者论文水平的部分。

一项研究起点高低的程度,全在于其对研究背景的把握和分析。

因此,作者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占有程度、把握水平和理解深度,是决定某项研究水平高低的关键之一。

第二,文献资料为科研工作奠定研究基础。

一项研究设计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案,在理论上是否成立,在实践上是否可行,文献资料的分析能够帮助你作出判断。

因此,文献资料在理论上为科研工作奠定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在实践上为科研工作创造了一定的工作条件。

第三,文献资料是“巨人的肩膀”。

科技创新不是喊口号,更不是“无源之水”。它需要“土壤”,需要根基。

这个“土壤”和根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文献资料。

在这个“土壤”和根基上,发生知识“火花”的碰撞,实现科技创新,其实就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之上的认识升华、技术革新或者理论突破。

因此,文献资料是创新“火花”的源头,是“巨人的肩膀”。

其次是阅读科技文献的目的。

提升学术水平是最主要目的。在笔者看来,具体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丰富基础知识。

文献特别是新近文献,常常传播最新的知识点。

因而,通过阅读某个领域的新近文献,追踪阅读历史文献,能为读者打下某个研究领域全面、深刻、丰厚的知识基础。

第二,把握学术观点。

在同一个研究领域,不同学者从不同研究层面、不同研究地域、不同研究方法,甚至不同的研究水平和不同实验条件等,对同一问题可能得到不同的认识,形成不同的学术观点。

通过广泛的阅读、分析和思考,就会对不同的学术观点有全面的把握。

认识不同学术观点形成的环境条件、适用范围、优点和不足等,对于进一步的科研工作十分重要。

第三,学习技术方法。

阅读参考文献,能够达到全面了解某个领域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目的。

再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确定研究中采用的方法,这一过程本身就需要你有一定的见解和创新能力。

第四,积累研究素材。

对文献资料把握得好,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可以避免做重复性的工作。且有些研究素材还必须通过文献资料这个途径才能得到。

因此,研究生在确定了研究方向和课题之后,就应注意从各种参考文献中积累研究素材,为进一步的研究做准备。

最后是如何阅读参考文献。

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笔者提供如下方法:

第一,正确取舍参考文献。

对于一篇具体的参考文献,在阅读时,首先要判断这篇文献对你的科研有何参考价值,能否满足上述四方面的目的。

第二,泛读与精读相结合。

至于哪些文献应该泛读,哪些值得精读,也需要自己进行判断。泛读可以扩开你的知识面,精读则有利于你的深入思考和研究。

前者活跃你的思维,后者则让你谨慎思索。

第三,追踪阅读历史文献。

阅读文献时,根据文献列出的参考文献,查找相关文献,展开阅读,即为追踪阅读。这样不断地进行,就可找到某个研究领域的很多历史文献。

结合阅读历史文献,可让你对某个领域的知识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等有全面的认识和深入的了解。

第四,笔记相伴地阅读。

阅读科技文献,特别是外文文献,要养成作笔记的习惯。这样加强记忆、熟悉文献,还便于归纳总结和对比分析,进而为论文写作提供帮助。

第五,对比分析地阅读。

阅读文献对比分析其实就是思考。只有思考,才能发现问题,进而形成自己的思路。

第六,去伪存真地阅读。

在阅读文献时,对文献中提供的认识、资料和结论等,需要自己进行加工,目的就是让自己成为文献的主人。

文献资料是一位很特殊的“老师”,他无私地向你传输知识,如果你不理解他,就不知道他传输了什么,也不知道他传输得对与不对,更不知道他对你有何指导作用。

因此,跟这样一位“老师”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艰苦劳动的过程。

但如果你舍得花时间和功夫向这位“老师”学习,他提供的知识、学习、思想、方法等,远远超出你自己的导师。站在这样一位“巨人”的肩膀上,你的科研和学习就会如鱼得水,就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中国科学报》 (2019-06-24 第8版 博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中国人民大学|通儒院反馈|通儒院   

GMT+8, 2024-11-13 14:40 , Processed in 0.13934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Templated By 【未来科技】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