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儒院教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只需一步, 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8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作业提交] 读《失去灵魂的卓越》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02:10: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锦衣夜行的Y 于 2017-6-14 02:10 编辑

“育人”还是“制器”

——读《失去灵魂的卓越》有感



法学院 2015200361 靳子悦



读书要经历一个由合到分再由分到合的过程。我们应当首先深入本书的各个章节之中进行阅读,然后再从各个章节之中抽离出来,进一步梳理全书的主旨,发现篇章结构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思考作者想要通过论据、论证方法最终阐述一个什么样的核心论点。对于《失去灵魂的卓越》来说,也是如此。刘易斯教授通过教学、评分、个人责任、金钱与学生等子命题的观察所要最终说明的一个核心命题是,在目前,在经济动机和学术“卓越”驱动下的哈佛,很大程度上忘却了大学最基本的教育宗旨是教会学生怎样“为人”。大学不应当只追求学术领域的卓越,因为教育的灵魂在于培育学生成为一个成熟的人——他能了解自我,探索自己生活的远大目标,成为一个对社会负责任的公民,而非一个拥有完美成绩单的机器。
这本书引发关注的原因在于,它反映出的现状,绝对不是个例,而是一种存在于全球大学教育之中的普遍性现状。我们每个人几乎都可以在全书的论述中找到自己身处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环境的影子。大学实际上是一个复杂之地,它承担着各种相互矛盾的职能,直面着社会各种价值的冲突,在处理诸多冲突时,思考清楚何为大学的使命和宗旨就显得至关重要,它类似于各个部门法中的基本原则,也类似于宪法在整个法学体系之中的地位,它虽然不能直接提供处理冲突的具体方案,但是它可以在每一个具体问题的处理之中起一个总体的价值指导的作用。
既然大学的使命和宗旨如此重要,那么我们接下来就有必要追问,一所大学的教育宗旨应当是什么?今天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并不打算先对这个宏大的问题进行回答,我只是想讲述一些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讲述一些作为一名普通大学生的我对于这个问题的最细微的观察。

一、我们中的很多人正在渐渐失去承担责任的能力
我们害怕对自己的行为和错误承担责任,我们害怕在一个小组、一个集体中承担责任,我们在未来的职业选择中也很少思考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在一些同学旷课而老师点名之后,他们第一个想到的并不是反思自己,而是想方设法地找借口,以求推脱责任。在小组作业和学生工作中,有不少“划水”“抱大腿”的同学,大家都不愿意主动做任务,而是等待着能有一个人按捺不住主动承担起所有的任务。在未来的职业规划和职业选择中,大家基本上都在考虑
个人发展,而很少有人会考虑“我能为这个国家、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作为教育体制金字塔的塔尖,我们本来就是国家投入资源的最大获益者,但是很少有人去思考我们该如何回报这种投入,该如何为社会做贡献,如何“还债”。社会需求已经不再是职业选择考虑的重点因素了。个人责任、集体责任与社会责任,这三者是一个递进关系,它们共同表明,我们当中的很多人正在逐渐失去承担责任的能力。

二、我们中的很多人正在渐渐失去最基本的道德感
讲两个我亲身经历的小事。一件事是之前放在信箱里的东西有两次都不翼而飞了,仅仅隔了五个小时就不翼而飞,而且还是发生了两次。第二件事是一次放在明商自习室的零食不见了,只留下了课本。我讲这两件小事并不是为了表明我锱铢必较,而是想要说明,小事上往往体现的是大问题。人大的学生未来会进入各个领域,成为顶尖人才,成为领导者、决策者和技术精英,如果今天我可以在你视而不见的情况下拿走不属于我的一包零食、一个礼物、一封信件,而明天也许我就会在无人观看、无人监督之时挪用百万款项、侵占更多本不属于我而属于人民的东西。

三、我们中的很多人正在渐渐失去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
“这个学期,你又制造了几篇学术垃圾?”这种问题变成了每一学期同学之间固定的话题。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写就一篇论文,意味着从知网和万方学术平台查找若干篇论文,将他们的观点东拼西凑,整合成一篇自己的作品,这样,一个平时作业就完成了。不只是人大,一个在北大的好朋友发票圈说,“每次都靠着不入流大学的ppt和论文才活得过贵一流大学的期末”。
每次上刑法分论的时候,看到同学们从一些不知名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中所摘录出来的观点,我们的老师都会有点失望又有点气愤地说,“你们的观点是什么?你能告诉我你的观点是什么吗?”我们中的很多人其实都缺乏自己的观点,而观点缺乏的背后实际上是在阅读基础上的独立思考的缺失,很少有同学真正愿意从“什么是你的贡献”这个标准去准备自己的作业,大家的标准都是,只要写够了字数完成了“要求”就好。
除了独立思考,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我们也逐渐缺失了一种自由选择自己志业的勇气。大家的未来选择基本趋同,无非是保研、出国、就业的三分天下,如果有人做科研,那我也跟着凑凑热闹,如果有人找老师刷脸,那我也一定不能落后。即使喜欢哲学、热爱文学,我们也仍然不敢以它为志业,而选择最热的金融、商学、法学来保障自身的发展。我们中的很多人逐渐失去着以所热爱的东西为志业的勇气。

通过以上种种细微的观察,我想说明的是什么?从责任感、到道德感,从独立精神到自由思想,它们无不是“人”与“物”的区别,是一个合格的、有灵魂的现代公民与一个拥有完美成绩单和丰富知识储备的机器之间的区别。教育是一个社会的未来,如果教育忘却育人宗旨、失去灵魂,那么也就意味着这个社会会失去灵魂。如果一个现代社会如果仅仅由机器构成,而缺乏发现自我的“人”,那将是一件多可怕、多可悲的事情。

教育是为了“育人”而非“制器”,是“以文化人”而非“以识造物”,教育不是单纯的学分绩的问题,而是如何做人,是一个重新发现自我的过程。我们习惯了用竞赛的思维去理解学业,用工厂的思维去理解教师职业(大多数同学对于课程所讲授的内容漠不关心,他们所关心的,只是如何可以更完美地答题,是如何迎合老师的评价标准以期可以在这场考试中胜出,很多教师也逐渐麻木,只是用十年不变的大纲去面对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可教育不是一场竞赛,也不是一个流水线。它应当是一个精心培育的过程,每一颗种子都应当获得洁净的空气、水与充足的阳光,应当独立而自由地生长。我们教给学生人文知识,是为了最终教会他们如何为人,而非将人文知识本身作为炫耀自己的依凭,作为展示自己“渊博才识”的手段。
教育宗旨是一个我们必须不断反思的问题。它指导着大学开展改革,它指导着大学如何面对时代背景下的不同价值冲突。或许我们每个人都不知道教育宗旨究竟应是什么,但我们至少知道它不应是什么。当我们失去它的时候、当我们忘却它的时候,当我们遭遇困局的时候,我们才会明白,它应当是什么。


惊觉之前忘记提交!还请老师谅解~欢迎大家共同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中国人民大学|通儒院反馈|通儒院   

GMT+8, 2024-12-25 01:34 , Processed in 0.16540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Templated By 【未来科技】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