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儒院教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只需一步, 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5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作业提交] 读《失去灵魂的卓越》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4-20 16:27: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整本书的想法:
在我们所熟悉的学习生活中,由于扮演着学生的角色,很多时候我们思考的仅仅是“选什么课”“给分好吗”“上课签到吗”之类的问题,偶尔还会抱怨一下学校开设课程的不合理性以及不知为何就沦落到了只求“不点名,给分好”的课程。就比如之前所提出的将发展指导的课程中的一部分改为跨专业选修课程中,尽管我不是很了解这个改革背后的具体原因。但是就我周围人的反应而言,这的确深刻地影响了作为学生的我们的选择。跨专业选修至少从课程名字上听起来比发展指导要难很多,所以不少人对这个改革都十分抱怨。
但是这项改革到底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呢?我们从中能够获得什么呢?从本书的阅读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项改革都有其目的和动力,并且了解到设置科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过由于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事,所以我们更多地只是从个人利益的角度去评价课程的改革。
另外,书中有很多地方都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学校的教育制度提出了质疑,我觉得这些并不只是哈佛才有的问题,在我们国家也十分普遍。比如大家都挤着进一流大学,大部分人都只知道清华北大等等。一流大学提供的教学教育主要在于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可是对许多本科生而言或许在毕业的时候更希望掌握一些具体的技能。况且那些培养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又是怎样以一种共同的方式传递给我们呢?中间有什么保证机制呢?
另外,一流大学由于其长久以来背负的盛名——多半是综合素质培养的一流高校——而不愿意为学生提供一些实际的带有功利目的的培训。大部分人也将对职业技能的培训看成一件不怎么拿得上台面的一件事。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在最开始就被抬到了一个优越的高位,很难脚踏实地地去教授一些有用的知识。而且那种对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人格魅力的培养在当前的授课中因为师生之间的距离也没有什么效果,更多的是依靠学生自己的钻研,所以我们到底能从大学教育中获得什么是当前我们需要直面、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通识教育是否与职业技能培训相冲突?学校的名誉与头衔是否与学生的利益与愿望相矛盾都需要整个学校里各个职位的人去反思。如果仅仅是对课程类别。课程名字的一个改变,那么整个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具体的矛盾,可能是学生能力的缺失,也可能是学校名誉的消失。


关于一些段落的想法:
作为一个大二的学生,我个人觉得在大一的时候可能还带着对丰富、全面的大学教育的憧憬,什么都想去尝试,觉得一切都新鲜而有趣,但是到了现在这个年级,摆在眼前的最现实的也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就是以后的走向,保研考研还是工作,对人文或者说通识教育失去了兴趣,反倒更着重于实际且急切的技术培训。这是不是也算一种教育的失败呢?还是说是个人的失败呢?

师生交流匮乏,大部分都类似于“讲座教学”一般,很少有机会和老师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即使有,也是以pre或者课堂问答的环节,但是前者以时间问题而得不到深入且持续的交流,后者以临时性的表现而具有偏差,两者距离真正的师生交流都还有很长的距离。
                                                                                                                 经济学院 徐太颖 201520089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中国人民大学|通儒院反馈|通儒院   

GMT+8, 2024-12-25 14:28 , Processed in 0.09580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Templated By 【未来科技】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