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儒院教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只需一步, 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7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永恒主义教育思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4-7 00:10: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永恒主义教育思潮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8-04-02  
永恒主义也被称为“古典主义”、“新经院主义”、“古典人文主义”。它代表了在西方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潮,或者说,永恒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人们为复兴西方古老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所做的努力。
永恒主义与进步主义、要素主义的区别:进步主义特征是“进步”,要素主义的特征是“保守”,永恒主义的特征是“复古”。
在社会和文化的看法上,进步主义、改造主义、与要素主义都承认变化,都强调用知识来解决现实世界所面临的问题,都不太重视对人文学科所包含的价值和理论的理解。
永恒主义从根本上否认世界是变化的说法,他们认为,变化只是表面现象,而控制世界的根本原则是永恒的、不变的,这就是他们自称为永恒主义的主要原因。当然,永恒主义主张“复古”,并不是要美国的资本主义社会回到古代的状态,“复古”只是一种维护和加强现实的手段。
一、永恒主义教育思潮的产生与发展
永恒主义是在反对进步主义的过程产生发展的,并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它同进步主义在30年代的争论,实际上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竞争的一种表现。
1、永恒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永恒主义与历史悠久得人文主义教育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19世纪末兴起的进步主义不仅引起了以保守为特征的要素主义的批评,也引起了众多人文主义者的不安。
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一些大和学院里讲授经典著作的青年教师形成了一个团体,其中的核心人物:赫钦斯:29岁担任耶鲁大学法学院的院长,30岁担任芝加格大学校长。艾德勒,哲学教授,以及迈克凯恩、布坎南、巴尔、多琳。这些人都出生在1900年左右,并在保守的私立学校和学院接受教育。
20年代以后,艾德勒和多琳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优等”课程的教师,这个学程主要由少数学生和教师组成,共同阅读和讨论大约50部经典名著。在这期间,艾德勒等人产生了后来被称为“百部名著计划”的想法。1929年,赫钦斯担任芝加格大学校长,把艾德勒、迈克凯恩、布坎南等人聘为芝加格大学教师。
1929年,赫钦斯把艾德勒、迈克凯恩、布坎南等著名的永恒主义者招聘到他的麾下,正是美国开始陷入经济危机,进步主义教育思潮倍受批评和攻击的时候,于是,永恒主义趁势而起,成为影响较大的教育哲学思潮。以赫钦斯、艾德勒等为代表的永恒主义者们为了宣传他们的思想,发表了大量的著述和演说。一开始人们称他们为“Great Book Boys”,艾德勒对这个名称不满意,提出他们应该自称为“永恒主义者”,永恒主义也因此得名。
永恒主义是在反对进步主义过程中兴起的,它与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争论一直持续到二次大战以后,吸引了其他许多在大学中教授古典名著的教授,以及诗人、作家参加到永恒主义的队伍中。
2、永恒主义对进步主义批评
永恒主义对进步主义提出了直接的批评,攻击进步主义是“无政府的个人主义”、“腐败的解放主义”、“对民主主义最恶毒的歪曲”。同时,永恒主义对当时的苏联持敌视、攻击的态度。将苏联与德国纳粹与意大利法西斯相提并论,认为杜威的哲学将破坏美国的民主传统,杜威的民主主义实质是一种披着民主外衣的极权主义,其危害作用超过希特勒。
3、永恒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
赫钦斯:美国教育家(1889年——1977年),代表著作:《民主社会教育中的冲突》,《美国高等教育》,《为自由而教育》。
艾德勒:美国教育家,代表著作包括:《怎样读一本书:获得自由教育的艺术》,《为教育哲学辩护》。在1985年,针对美国教育改革问题发表了“派地亚建议”一文(派地亚是希腊语,指古典时期希腊文化和希腊化时期文化的教育体系),这篇文章仍体现了一贯的永恒主义观点
马里坦:法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新托玛斯主义的主要代表,是宗教派永恒主义的主要代表人。主要著作:《教育在十字路口》,《人的教育》,《真正的人道主义》。
二、永恒主义教育思潮的思想基础
(一)哲学基础
根据对宗教的态度,永恒主义可以分为世俗派与宗教派。这两派的哲学基础都是古希腊时代以来的唯心主义哲学。
对永恒主义影响最大的是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和托马斯·阿奎那等三位思想家的思想。
1、永恒主义的基本哲学观点
本体论:实在是潜在于物质之中的永恒的形式的展现。在肯定这个原则的前提下,永恒主义者对“实在”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是对“实在”的目的论倾向,认为所有的存在都有一种追求目的的特征。另一种是“实在”的超自然主义倾向,认为存在着一种绝对的精神领域,它最终控制着所有低于它的领域。认识论:认识要经历全然的无知到经验和意见的水平,再到理性的和精神的水平。
价值论:道德从属于“智慧”。
世界是精神的,受到真、善、美的原则的控制。
2、宗教派永恒主义与世俗派永恒主义的区别
宗教派永恒主义者维护罗马天主教会的至上权威,以及罗马天主教会对永恒主义学说的解释。当然,在许多共同原则上,二者是一致的。
(二)复古特征的世界观、科学观
永恒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复古”。
1、永恒的原则控制着变化
永恒主义者认为,变化不像进步主义所说的漫无目的,变化具有方向性,一切变化和运动都受到永恒原则的控制。要想使人获得幸福,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消除社会中的混乱,就必须理解这些永恒的原则。
宗教派的永恒主义强调,要理解控制宇宙变化的原则,就必须研究神学,特别是中世纪的经院哲学。
世俗派的永恒主义强调,要理解控制宇宙变化的原则,就必须求助于古希腊哲学。在永恒主义者看来,古希腊是人类的黄金时代。在那个时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完美和谐。人们知道人的价值并尊重人的价值,知道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知道教育是使人过真正的人的生活的重要手段。因为,人性是不变的,控制宇宙的永恒法则也是独立于时间和空间的,所以,适合古希腊人的教育同样适合20世纪的美国人。
2、永恒的原则高于科学
无论是进步主义,还是要素主义,对科学都是极为推崇的。永恒主义对进步主义的批评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科学主义”。永恒主义认为,当时美国社会、教育出现的诸多问题,科学主义难辞其咎。
(1)基本观点:
科学固然可以给人力量,但是,科学不能告诉我们发展、变化的目标,科学既可以为好的目标服务,也可以助纣为虐。科学本身无法认识人、知识、道德的价值,无法发现生活的真理,所以,科学技术的进步并不意味着文明的发展。
永恒主义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差别在于人有灵魂和理性,只有人才能理解控制宇宙的永恒法则。人的生活与动物的生活不同,人的生活的价值、美好生活的标准不在于科学技术发展给人带来的物质享受,而取决于人的灵魂、理性对永恒原则的理解,这种理解不带有功利性,是为理解而理解。
无论是人的价值的实现,还是建立统一和谐的社会,都必须求助于对永恒原则的追求,所以,教育就必须转轨,抛弃科学主义,转向对第一原则的追求,教育就必须回到古代去。
(2)评价
永恒主义推崇的不是科学主义的教育,而是类似古希腊黄金时代的教育。
永恒主义蔑视近代实验主义科学的“复古”特征,反对的不仅仅是体现在科学、技术之中的各种混杂的观念,以及由此带来的不确定、不可靠特征。他们主要反对的是依据实验科学与技术形成的当代文化模式。科学技术所形成的文化模式改变了对于人性、知识、价值的传统观点,使人成为技术社会里的奴隶,造成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物质主义。人类发明了科学技术,但是,如果不用永恒的真、善、美的原则引导科学技术,现代社会也就可能毁于科学技术。
3、永恒的原则只有通过自由艺术的教育才能获得
永恒主义认为,实验科学只能帮助我们解决事实,而不能确定目的,确定目的的任务需要由哲学或者宗教来完成。所以,哲学、宗教以及体现永恒原则的人文学科的地位应该置于科学之上。
在永恒主义者看来,对人类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是美好的生活,什么是美好的社会,人的本性与命运是什么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认识和解决,需要通过自由教育。
自由教育的作用就是发展纯粹的理性,使学生获得形而上学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像古代人思考的那样思考”,要“回到古人那里去”,“和古代伟大人物的思想取得接触”。
三、永恒主义教育思潮的基本主张
(一)教育的性质与目的
1、教育的性质是永恒不变的
﹡永恒主义对教育性质的看法,有两个前提。一个是,世界受真、善、美原则的控制,而这些原则是独立于时间、空间的,是永恒不变的。第二个前提是,人性是不变的。
﹡关于人性不变的观点:永恒主义不否认儿童的可塑性。强调人性不变,含义有两点:其一,儿童的可塑性是有限的;其二,任何时代、任何地方的儿童都具有一种普遍的、共同的本性。
人的理性的、道德的、精神的能力是任何时代、任何地方的人都具有的共同的、不变的本性。正因为人具有这些共同特征,所以儿童的可塑性是有限的。
﹡由于人的本性是不变的,所以,对教育的需要是不变的,对需要的教育也是不变的,不管人是生活在古希腊,还是生活在20世纪,不管人生活在非洲还是美洲,教育的性质都是永恒不变的。
2、教育目的:就是发展人的本性,把人塑造成人。
当然,不同的永恒主义者,对于教育目的的具体表述是不同的。如“培养人类的智慧”、“发展人性”、“改善人”、“使人成为人”、“培养各种理智的美德”等。
永恒主义的教育目的观基于他们世界观、人性观。如果人性得到发展,他就可以理解永恒原则,就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如果人性得到发展,他就能控制环境,并变得更有人性;如果人性得到发展,他就能更好的理解世界、他的责任和地位,知道什么是最大的善,具有高度的判断力和道德感。
3、对几种教育目的的批评
赫钦斯在《教育上的冲突》一书,对美国当时的几种主要教育目的进行了批评。包括:适应环境;满足直接需要;改造社会。
﹡适应环境论(四点批评):主张使年轻一代适应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而不管这种环境的好坏。赫钦斯指出,奠定这种教育目的的基础是杜威。这种教育目的论是错误的:第一,在实践上,导致一种在内容上五花八门、枯燥无味的课程。第二,在实际上行不通,不能适应美国不断变化的社会。第三,人的使命是改造环境,而不是适应环境。第四,排斥任何价值标准的考虑,不管环境好坏,都要适应。这样,以适应环境为基础的教育制度最终成为一种不提价值问题的教育制度。
﹡满足直接需要论:赫钦斯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美国社会的发展,使人们难以掌握所有的信息。于是,满足直接需要论就存在这样一些困难:第一,当前的直接需要和获得的信息很快就会过时;第二,需要知道的事实太多;第三,要使人知道全部的事实,教育计划就会搞乱。
所以,满足直接需要论不能发展学生适应新环境、解决新问题所需要的智慧和力量。
﹡改造社会论:赫钦斯指出,通过教育不可能实现社会改造论者的社会目标。教育制度不可能实现社会改造,能够造成社会改造的制度就不是教育制度。
社会改造论除了会产生与适应环境论、满足直接需要论相同的后果外,它还是危险的。因为,向学生灌输某种社会改造的观念本身就是有悖于民主的。赫钦斯同意教育目的是改善社会的观点,但是,他认为,人们必须知道什么是“改善”,必须知道教育的局限性和可能性。
总之,赫钦斯认为,教育不是为了使年轻一代适应环境,而是应鼓励他们改善环境;教育不仅要考虑学生的直接需要,更为重要的是真、善、美的需要;教育具有改造社会的功能,但是,改造社会不能作为教育的目的,社会改造目的的实现就是真正教育的必然结果。
(二)教育与社会
1、西方社会面临覆灭的危险
永恒主义认为,从19世纪末开始,美国开始迷恋科学和技术文明,在教育上表现为抛弃西方传统的自由教育,学校教育成了各种职业教育的拼盘,这固然造成了美国极大的物质文明,但也造成了精神与文化的堕落,最终将导致社会的毁灭。
永恒主义者认为,当时美国社会出现的种种问题,如对科学技术的崇拜,普遍的物质主义等,归根到底是智慧的、道德的和精神的问题。拯救危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恢复西方的伟大传统,至少要在实际上恢复古代的那种稳定的、以哲学而不是科学为定向的社会。
2、社会文明需要自由教育
第一、自由教育是西方的、传统的。
自由教育起源于古希腊时代,为古罗马人延续,并在中世纪的教会学校得到蓬勃发展,到19世纪末,自由教育始终影响着欧洲和美国的中等教育。自由教育目的是持续的交换意见,使学生成为伟大对话的参与者。西方的文明就是交换意见的文明,就是体现在自由教育中的自由探索的文明。
作为西方的、传统的自由教育并不因为历史条件的改变而过时,因为,了解传统是人获得解放的一个条件。(赫钦斯的现身说法)
第二,民主社会需要自由教育
自由教育起源于古希腊,主要是为社会中有闲暇的人以及社会的统治者“哲学王”设计的,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贵族统治阶级服务。永恒主义者不否认这一点。
自由教育同样可以为现代的民主社会服务。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是,这并没有改变人性和生活的基本特征,所以,自由教育并没有过时。而且,如果说自由教育是统治阶级应接受的教育,那么,在民主社会里,每个人都是统治者,每个人都应接受自由教育。
第三,工业社会需要自由教育
工业社会变化迅速,各种职业层出不穷,教育不可能以职业为定向。自由教育以理论思维为定向,凭借理论的作用,自由教育可以产生适用于各种环境的知识。
3、自由教育要培养社会的领导人
一方面,为了实现民主社会的利益,所有人都要接受自由教育,而且这种教育具有强迫性,任何人都不能逃避。
另一方面,为了民主社会的利益,社会需要由受过自由教育的杰出人物来领导。这样,社会才会稳定,西方的伟大传统才能得以延续和发展。
这种理论主要根据亚里斯多德的哲学。亚里斯多德认为,理性灵魂分为实践理性与理论理性,实践理性是低级的,理论理性是人的灵魂中的最高部分。人虽然同样具有天赋的理性,但是,两种理性的比例是不同的。所以,尽管自由教育对每一个人开放,但是,人能够接受自由教育的程度是不同的,只有少数的天才才能充分接受自由教育,而这些天才应该充当社会的领导人。所以,自由教育具有选拔、培养社会领导人的作用。
(三)课程
1、教育内容
﹡关于自由教育与“逻各斯”(Logos)
永恒主义推崇的是自由教育。那么,什么是自由教育?赫钦斯在《教育中的冲突》一书中,专门论述了“自由教育”,他指出:“在北美洲,我们是骄傲的,我们是西方伟大传统的成功继承者,我们的任务不是为了使北美洲成为世界的军火库、粮仓和发电站。我们的任务是保存并发展全人类的逻各斯文明。”理解自由教育,关键是理解逻各斯的含义。
逻各斯:哲学术语。在西方哲学中,众多哲学家对于它的内涵的共同点是,逻各斯是精神的,或者指宇宙的普遍规律、宇宙理性、神秘的精神实体,或者指绝对观念。所以,逻各斯文明主要指西方世界的精神文明。西方逻各斯文明的精髓就是心灵对于控制世界的真、善、美永恒原则的自由探索,或伟大的对话。
自由教育:从本质上说,是智慧的、道德的,而不是现成知识的传递,更不是职业训练。
﹡教育内容: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永恒学科。主要包括三类:理智训练的内容,理智训练的方法,进行理智训练的工具。
理智训练的内容:永恒学科包括哲学、文学、历史。
理智训练的方法:永恒学科包括数学、科学、艺术。
理智训练的工具:读、写、算的知识技能,以及英语、拉丁语和希腊语。
2、高等教育的名著课程与教材
课程与教材,就是传统的、经典的名著。这里,以名著作为课程和教材,主要是针对高等教育的。
﹡名著包括:有100本左右。其中,3/4写于1800年以前,2/3写于1700年以前,只有2本是20世纪的。近100年来欧洲人写的著作只有2本,一本是马克思的《资本论》,一本是弗洛依德的《癔病研究》,其余的多为古典的哲学、历史、文学等人文方面的著作,也有部分自然科学方面的,其中多数为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作品。
﹡名著课程与教材的优越性:
其一,是实现教育目的最好的途径。经典著作包含了人们应该考虑的永恒的原则和内容,通过名著阅读,学生可以掌握永恒的原则。
其二,名著的定向都是概念的、理论的,而不是技术的、应用的。所以,学习名著可以促进学生的智慧发展。
其三,读书本身就是一种好的理智训练。阅读名著不仅可以受到伟大思想的陶冶,与伟大人物进行交流和对话,而且,可以发展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形成独立思考习惯。
其四,不读名著,就不能理解当代的世界。在永恒主义看来,现代的伟大成就在这些名著中就已见端倪,赫钦斯称之为“原始的开始”,利文斯通称之为“各门学科得以生长的土壤”。只有阅读名著,才能更好了解当前各学科领域的发展,理解当前社会的各种病态的、混乱的现象。
(四)教学
教育的宗旨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智慧、道德、精神方面的训练,从而把握永恒的原则。所以,教学过程既不是教师将现成的、成体系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也不是学生的心灵接受这些知识的过程。教学过程就是理智训练的过程,这种训练的目的,在于使人潜在的理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展开。
1、教师与学生
进步主义是儿童中心,要素主义是教师中心,永恒主义认为,教师与学生都不是中心。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教学方法,都要服从一个宗旨,就是使人潜在的理性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处于中心地位,教师的作用是第二位的。教师既不是给学生提供知识的源泉,也不是文化遗产或历史传统的继承者。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儿童运用他自己的学习潜力。
﹡学生:学习是学习者自我的积极活动,教育不能从外部强加给学生,只能引发儿童发挥存在于他自身之内的潜力。
﹡强调学习者自我的积极活动,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帮助,永恒主义者认为教师的帮助是必要的。艾德勒在《为教育哲学辩护》一书中,指出,教育是“合作的艺术”。通过“自然”人也会学习,形成良好的习惯,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就在于可以促进这个自然过程。所以,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同人的自然发展过程相合作,这种合作的作用只是帮助和促进人的发展,无所谓教师中心、学生中心。
2、教学方法
(1)苏格拉底的问答法
教学的宗旨就是促进人的内在理性的发展,实现这个宗旨的最好手段就是苏格拉底的方法。
﹡推崇苏格拉底的方法有深刻的文化背景。永恒主义认为西方的文明就是通过对话、交流、辩论探索永恒真理的文明,而苏格拉底的方法就是这种文明的鼻祖。所以,永恒主义者除了强调阅读名著,还强调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
﹡苏格拉底的方法能够实现发展人性、理智训练的目的。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避免了知识、道德观念的灌输,完全符合人性发展的规律,乃是一种用于人身上的教学方法。同时,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习者的思维,最好地体现了作为“合作的艺术”的教学的本质特征。
﹡苏格拉底式的教育处理的观念、理论的问题,丝毫不考虑其实用性、功利性。
(2)读书
自由艺术就是交流的艺术,读书就是同杰出的知识分子、名著的作者交流的最好的方法。
﹡永恒主义强调读书,主要因为:一是读书本身具有交流思想的作用。二是读书具有理智训练的价值。
因为,要读书就必须接受文法训练,文法训练有利于有条理的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在读书的过程中,要与作者进行讨论,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推理,这本身就是理智的训练。
四、评论
(一)关于哲学基础
作为永恒主义的哲学基础的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阿奎那的哲学观,都是唯心主义哲学。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他否认物质第一性,把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看作是理念的“摹本”和“影子”,这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是绝对对立的。
亚里斯多德的“四因说”将质料与形式割裂开来,认为形式可以脱离质料而独立存在,所以,形式就成了与柏拉图的理念一样的东西,而陷入唯心主义。同时,他认为,神是第一推动力,是世界要实现的最终目的,神是绝对的现实性,是永恒的。
阿奎那从亚里斯多德的“第一推动力”的观点中推论出上帝的存在,认为上帝是世界的创造者,上帝创造出来的世界不是永恒的,只有创造者——上帝才是永恒的。阿奎那的哲学是直接为封建等级制度服务的。
(二)关于复古的特征
永恒主义以“复古”为特征,到底复古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是否意味着使现代社会回复到古代去?理解这些问题是正确评价永恒主义的重要问题。
永恒主义“复古”的主张不是用古代社会的模式来改造今天的社会,永恒主义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其“复古”的真正含义是维护并巩固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永恒主义者不是古代、中世纪等级社会的卫道士,而是现代资本主义民主社会的忠实维护者。
永恒主义者认为,由于西方的文化基础受到削弱,所以造成了波及世界的混乱局面。要解决危机,挽救西方文明,使资本主义制度永恒化,就必须恢复古希腊和基督教的精神。所以,永恒主义不是反对当时的资本主义制度的。
永恒主义力图恢复的是过去“黄金时代”教育的方法,而不是社会制度。这种教育方法的精髓就在于,通过教育使年轻一代理解控制世界的永恒原则,以便在变化的、混乱的年代不迷失方向,并继承和维护西方文明的精神基础。
(三)关于永恒主义与要素主义
要素主义也强调教育要传递西方的伟大传统,保存西方文化中的共同要素,是否与永恒主义具有相同的主张?
1、永恒主义批评的是作为政策与实践基础的文化模式
与要素主义一样,永恒主义对当时的社会制度与教育提出了反对意见,但是,永恒主义针对的不仅仅是当时的社会、教育政策以及实践本身,而是作为基础的文化模式。而导致文化腐败的根源就是实证主义哲学。
要素主义强调通过文化要素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发掘人的智力资源;永恒主义强调使学生理解控制宇宙变化的永恒原则,反对科学、技术所造成的物质主义和非人格化现象。
1、永恒主义否认文化变迁与社会演进是不可避免的
永恒主义不反对变化,只是认为,在变化的事物和人中,其共同的模式或形式是不变的、永恒的。变化的观点只适用于实验科学,而不适用于人类生活,人类生活需要的是作为永恒真理的逻辑、道德和理性的知识。
3、永恒主义否定经验的作用
永恒主义从根本上否定经验的作用,无论是个人经验,还是种族经验,都是不可靠的,只有人的理性才是可靠的。
要素主义强调种族经验。
4、永恒主义以传统为体,要素主义以传统为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中国人民大学|通儒院反馈|通儒院   

GMT+8, 2024-12-25 15:10 , Processed in 0.11386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Templated By 【未来科技】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