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儒院教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只需一步, 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0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高等教育》---韩尚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8:34: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高等教育》
一、基本概述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创办并直接主管,是全国高等教育导向性、综合性理论刊物。其前身是创刊于1965年,复刊于1982年的《高教战线》,1986年7月正式更名为《中国高等教育》,由陈云同志题写刊名。本刊主张守正创新,秉持前沿性、思辨性、导向性。在及时准确宣传中央和教育部有关方针政策及新思路、新举措的同时,关切高教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的理性求索,力求高品位、大视野、多维度、深层次展现高教改革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最新成果,反映广大师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成为全口径了解各个时期高教工作方针政策、理性探索及新思维、新经验的重要窗口,搭建起了高等教育理论探索交流和领略各方治教治校治学的智慧亮色的高端平台。
《中国高等教育》高度关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趋势,紧紧围绕提高质量这个核心任务,着力探讨高等教育如何实现发展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战略性转变,为高校确立先进办学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党的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促进高校更加注重科学育人、科学管理和科学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
二、专题栏目
《中国高等教育》设有如下核心专栏:卷首微言、高层传音、话题聚集、理性思考、实践探索、权威访谈、德育与党建、质量保障、教改新视野、行思探理、高职教育在线、放眼世界、人物风采、科技与产业、教坛广角、管见篇、新世纪教材改革与建设、外国高教之窗、信息集粹等。
三、发展动态
自2000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杂志对于期刊内容做出了一定的调整。经过完善,本刊呈现出新的发展特色:
(1)权威性提高。在进一步提高中心工作宣传权威性的基础上,改进和加强了“特稿”“本期话题”“专题报道”等栏目的报道质量,以凸现杂志的指导功能,同时还着重就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学科建设、分配和人事制度改革、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高校产学研合作、加强理科和文科基地建设等进行了集中、深入的报道。(2)思想性增强。根据主读者群的特点,进一步提高了杂志的思想深度和理论深度,对一些热点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来剖析,增强透视力,回答人们深层次的问题。(3)服务性提高。为了能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政策和信息服务,2000年开设了“信息集粹”“每月高教大事追录”等栏目,原有的教改纵横、科技与产业、管理天地、国外高教之窗等栏目,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此外,《中国高等教育》还特别关注对我国高教政策和体制的宣传、分析:
[宣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2000年,《中国高等教育》就“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重要谈话”“学习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论述”“如何理解、认识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政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四个‘如何认识’”“贯彻全国高校党建会议精神”等进行了专题报道。并约请教育部领导及有关高校领导、专家、学者就上述专题撰写文章,帮助读者深刻领会讲话精神,对高校把“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落到实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宣传高校管理体制改革]
  2000年,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管理体制调整工作在更大范围内推进,除教育部和少数特殊行业部门继续管理部分高校外,绝大多数中央部门不再管理高等学校。这是中央部委高校转制大行动。为配合宣传,《中国高等教育》采写和编发了一系列稿件。同时,还约请部分省市教委主任及部分转制高校谈如何以转制为契机,深化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全国第一家实行国有改制的新型高等学校--浙江万里学院成立后,特派记者前往采访,写出了《全新的体制独特的模式--浙江万里学院探索国有改制新路纪实》,对国办普通高校变国家财政投入为企事业单位投资举办这样一个非同寻常的举动,会引发什么样的变革,给人以什么样的启迪,它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历史上将留下怎样的足迹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宣传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2000年,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一些学校采取了重大的、突破性的改革措施。其中,北京、上海的一些高校步伐较快,走在改革前列。《中国高等教育》重点宣传了北京、上海起步较早的一些高校好的经验。并约请教育部人事司领导撰写专题文章,引起了高教界的广泛关注。
[宣传教育教学改革]
  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一直辟有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栏目,每期都刊登有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文章。2000年上半年,教育部又正式启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这是高教界深入贯彻第三次全教会精神,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为配合此项“工程”的实施,《中国高等教育》特开设了“如何实施新世纪教改工程”专栏,并约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湖南大学等一批著名高校的领导、管理工作者和教改第一线的广大教师撰写文章,发表见解。2000年,高校继续大规模扩招,如何在持续扩招中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倍受社会关注和关系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中国高等教育》对此一直给予关注。2000年《中国高等教育》对文科教育与科研工作如何创新也很关注。从2000年第3期起新开辟了《创新文科教育大家谈》栏目,就上述问题进行认真深入地探讨。该栏目全年共编发稿件32篇,对文科教育改革与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调研与剖析,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突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与宣传]  
2003年,《中国高等教育》开设了“在‘三个代表’旗帜下”专栏,约请一批理论工作者、高校党政领导等撰写文章。刊登的文章紧密结合高教战线学习“三个代表”、实践“三个代表”、推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等方面的工作,作了一些探索和思考。如在第7期发表的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的《用十六大精神统领高校社科研究与思政工作》、在13/14期发表的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的《在“三个代表”旗帜下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第20期发表的田建国的《创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整体氛围》等文章,在高教界产生了比较好的影响。这些文章从为什么要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新高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理论体系及理论本质、根本要求和根本走向、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论述,对高校的思想理论建设和相关工作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
[关注高教发展和改革中前沿问题的探讨]  
在继续及时准确反映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思路、新举措的同时,对一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一,围绕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阐发“教育为人民服务”方针的内涵。把“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的教育方针,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对它的重要时代意义和实践意义,在高教界还有待深入认识。为此,《中国高等教育》发表了评论员文章《深刻认识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时代意义》。尤其是新任教育部长周济的《牢记宗旨不负使命 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一文在第12期发表后,引起教育界内外强烈反响,不断被媒体引用。
  第二,全面宣传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高教发展方针,为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鼓与呼。《中国高等教育》第2期发表的教育部部长周济的文章《谋划发展  规划未来》,在高教界起到了有力的指导作用。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的《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确保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及亚洲开发银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博士谈《从深层次新视角思考大学生就业问题》、张尧学的《坚持就业导向  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顾海良的《树立人文社会科学的“精品”、“上品”意识》等文章也产生了较好宣传效果。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撰写的《走出我国研究型大学的路子》、《请什么人上研究型大学的讲台》等系列文章,思考深刻,给人以启迪。
  第三,关注依法治教,深入探讨如何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中国特色的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经过多年的实践,已取得良好成效。但在实际贯彻中还有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了有助于高校理顺“党”和“政”的关系,更好地建立新的管理模式,使之真正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体制保障,从9月第18期开始,《中国高等教育》编辑部与教育部人事司共同开办专题讨论“笔谈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约请一批高校党政领导撰写文章,结合他们的实践和体会,对高校如何在新的形势和任务下更好地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行深入研究,并展开讨论。已发表的一批相关文章,引起了读者普遍关注。关于如何面对司法审查,强化依法治校,《中国高等教育》发表的几篇文章,也给高校提供了重要参考。
[围绕高教中心工作做好重点宣传和专题报道]  
继续把重点报道和专题报道作为提高刊物的宣传质量工作来抓,在“非常关注”、“本期聚集”等栏目,紧紧围绕高教中心工作,刊发了一系列专题报道,全年共有16期各围绕某个重点选题进行宣传,全年刊发的专题稿件达66篇。如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会第十三次会议上12位著名大学校长(书记)作了交流发言,发言既有宏观和战略思考,又有治校治教方略和可贵经验,《中国高等教育》及时将12位校长们的发言整理成文,在第2期刊登,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中国高等教育》还就大学生就业、重点学科建设、高校人力资源开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学习贯彻实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教学改革、依法治校、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制度创新、大学文化建设等专题进行了重点报道。
[发挥言论导向作用,办好相关栏目]  
在做好重点宣传和专题报道的同时,还力求办好其它相关栏目,以提高刊物的质量。
  一是继续发挥言论的导向作用。2003年,《中国高等教育》的评论员文章进一步增强了针对性和导向性。如在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如何保证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为配合教育部的工作,《中国高等教育》在第9期特刊发了评论员文章《将“质量工程”进行到底》,对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工作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在抗击“非典”期间发表的评论员文章《让民族精神在抗击“非典”中传承弘扬》,为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施行发表的评论员文章《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向高层次高水平迈进》,也都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二是加强理论探索性,办好体现刊物理论性和思想含量的栏目。《中国高等教育》辟有“教授进言”“理论与实践”“各抒己见”“校长论坛”等多个栏目,对高教理论研究的前沿性问题进行了探索和研讨。
  三是报道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国高等教育》每期都有宣传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文章,仅“教改新视野”、“教坛广角”、“研究生与学位教育”栏目的文章就多达129篇。这些文章主要是交流各校教育教学改革经验,报道各高校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借鉴。
  四是报道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在新时期做好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中国高等教育》一直非常关注的问题。2003年,主要就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高校德育如何与时俱进、入世后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另外,“科技与产业”、“人物风采”、“管理天地”、“民办高教视窗”、“高职高专教育”、“学府春秋”、“外国高教之窗”等栏目,也配合教育部的工作重点,并根据读者感兴趣的一些问题精心组织稿件,进行深入报道,基本上办出了各自的特色。
  五是加强信息服务性,使刊物更贴近读者。 “来稿摘登”、“信息集粹”等栏目,对读者来稿中一些有益的见解、新的探索、好的建议以摘登的形式予以发表,增加信息量。
四、投稿须知
     1.文章标题:一般不超过30个汉字内,必要时可以加副标题,最好并译成英文。
2.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题目下面均应写作者姓名,姓名下面写单位名称(一、二级单位)、所在城市(不是省会的城市前必须加省名)、邮编,不同单位的多位作者应以序号分别列出上述信息。
3.提要:用第三人称写法,不以“本文”、“作者”等作主语,100-200字为宜。
4.关键词:3-5个,以分号相隔。
5.正文标题:内容应简洁、明了,层次不宜过多,层次序号为一、(一)、1、(1),层次少时可依次选序号。
6.正文文字:一般不超过1万字,用A4纸打印,正文用5号宋体。
7.数字用法:执行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凡公元纪年、年代、年、月、日、时刻、各种记数与计量等均采用阿拉伯数字;夏历、清代及其以前纪年、星期几、数字作为语素构成的定型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临近两数字并列连用的概略语等用汉字数字。
8.图表:文中尽量少用图表,必须使用时,应简洁、明了,少占篇幅,图表均采用黑色线条,分别用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号,应有简明表题(表上)、图题(图下),表中数字应注明资料来源。
9.注释:是对文章某一特定内容的解释或说明,其序号为①②③……,注释文字与标点应与正文一致,注释置于文尾,参考文献之前。
10.参考文献:是对引文作者、作品、出处、版本等情况的说明,文中用序号标出,详细引文情况按顺序排列文尾。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普通图书[M],会议论文[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汇编[G],档案[B],古籍[O],参考工具[K]。
11.基金资助:获得国家基金资助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文章请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按项目证明文字材料标示清楚.
12.作者简介:第一作者姓名(出生年月-),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现供职单位全称及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13.其他:请勿一稿两投,并请自留原稿,本刊概不退稿,投寄稿件后,等待审查。
14. 本刊为半月刊,每月3日和18日分别出版
总编辑:陈浩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2-4417   国际书店代号:SM740
    国内统一刊号:CN11-1200/G4    邮发代号:2-268
    编辑:《中国高等教育》编辑部
    出版:中国教育报刊社
    电子信箱:gdjy@edumail.com.cn
    总编室电话(传真):010-82296658
 
五、近年来引用率较高的文章
[1]周济.创新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灵魂[J].中国高等教育,2006,Z1:9-13.
[2]李培根.主动实践: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J].中国高等教育,2006,11:17-18+28.
[3]马德秀.寻找人才培养模式突破致力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6,11:19-21.
[4]周济.注重培养创新人才增强高水平大学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6,Z3:4-9.
[5]赵沁平.发挥大学第四功能作用引领社会创新文化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6,Z3:9-11.
[6]范唯,吴爱华.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06,Z3:58-60.
[7]范唯,马树超.切实解决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6,24:40-42.
[8]胡建华.论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J].中国高等教育,2007,20:47-49.
[9]罗公利,聂广明,陈刚.从国际比较中看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J].中国高等教育,2007,07:61-63.
[10]刘宝存.建设高水卒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7,05:29-31.
[11]王孙禺,袁本涛,赵伟.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状况综合调研报告[J].中国高等教育,2007,09:32-35.
[12]叶小明.在工学结合中实现校企深度融合[J].中国高等教育,2007,10:52-54.
[13]马廷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40-42.
[14]王洪才.论现代大学制度的雏形[J].中国高等教育,2007,Z2:33-35.
[15]马树超,范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8,Z2:53-55.
[16]杨玉良.关于学科和学科建设有关问题的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9,19:4-7+19.
[17]钟秉林.关于大学“去行政化”几个重要问题的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0,09:4-7.
[18]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2.
[19]张保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确保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3,10:5-11.
[20]周济.促进高校独立学院持续健康快速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3,Z2:5-8.
[21]纪宝成.对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几点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4,01:10-12.
[22]甘晖,王建廷,金则新,张兴福.战略机遇期高等学校的定位及其分层次管理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4,02:6-10.
[23]袁振国.从“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变[J].中国高等教育,2004,05:30-32.
[24].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J].中国高等教育,2004,20:5-7.
[25]周济.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5,01:3-7.
[26]钟秉林.现代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及其协调[J].中国高等教育,2005,19:3-5.
[27]周远清.高等教育体制的重大改革与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1,01:4-11.
[28]武书连.再探大学分类[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2,04:51-56.
[29]张尧学.加强实用性英语教学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2,08:5-7+10.
[30]湛中乐.现代大学治理与大学章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1,09:18-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中国人民大学|通儒院反馈|通儒院   

GMT+8, 2024-11-14 14:41 , Processed in 0.14019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Templated By 【未来科技】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