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儒院教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只需一步, 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5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要素主义教育思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4-7 00:11: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要素主义教育思潮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8-04-02  
要素主义(Essentialism)又被译为“精华主义”、“精粹主义”和“本质主义”。要素主义是一种保守的教育理论,所以,有时也被称为传统主义教育或保守主义教育。
何谓要素主义?要素主义的得名与它的基本观点有关:文化的价值具有永恒性和客观性,在人类的文化遗产中有着共同的、不变的文化“要素”(文化中各式各样的好东西),学校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共同的、不变的文化“要素”传授给年轻一代。
要素主义重视维护社会的文化遗产,在教育上,重视教材、对人的社会训练以及教师的权威作用。
一、要素主义教育思潮的产生与发展
“要素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兴起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与鲜明的时代特征。
1、兴起的原因
﹡对进步主义教育表示不满,认为进步主义教育造成了美国教育的种种弊端。
1937年,德米亚西克维奇与奥尔登﹒肖同哥伦比亚师范学院的巴格莱教授商议,成立一个组织,反对当时在许多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占统治地位的进步注意教育,并努力帮助公众了解美国教育的软弱无力和进步主义教育的危险。德米亚西克维奇把那些致力于保存和传递人类文化的基本要素的人称为“要素主义者”。初步商议之后,巴格莱教授接受了这个建议,并开始起草《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之纲领》。之后,这个纲领没有经过批准就出版发行,遭到了美国教育理论界一些重要人物的强烈谴责,但是,这反而使要素主义者们名声大振,使要素主义从一开始就受到人们的关注。
﹡针对以希特勒为代表的德国纳粹和以墨索里尼为代表的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兴起。
美国的许多教育家们认识到,以德国、意大利为首的法西斯主义和独裁势力的兴起,是对美国民主理想的挑战,教育对于美国民主理想是重要的。但是,面对这样严峻的挑战,美国的教育却是软弱无力的,是不能承担次重任的。
巴格莱曾经例数当时美国教育的种种弊端.
2、要素主义在30年代的产生与发展
“要素主义”这个名词最早在1935年由德米亚西克维奇提出,1937年,哥伦比亚师范学院的巴格莱起草的《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之纲领》的出版发行,标志要素主义教育思潮产生。
为了传播要素主义教育思想,巴格莱创办了《学校与社会》杂志。1938年,要素主义者在新泽西州成立的自己的组织——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在这个组织中,巴格莱处于首脑的地位。作为要素主义的首脑和代言人,巴格莱使要素主义在30到40年代一度名声大振,但是,随着1946年巴格莱的逝世,要素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大大削弱。
3、要素主义在50年代的复兴
(1)复兴的社会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成了世界强国。但是,它也面临着国际和国内诸多挑战。例如,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挑战;国内的失业、贫穷、少数民族的民权斗争、青年人中反主流文化的兴起等社会动荡。
特别是1957年,苏联人造地球卫星上天,更是使美国朝野震动。对于美国来说,这是一个危险信号,意味着美国在空间技术方面已经落后于苏联,而这种落后同教育之间的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对于美国教育的批评再度激烈。此时的批评主要集中在教育的软弱和无目的性,这种软弱和无目的性,既表现在课程设置上,也反映在教学的组织和教学方法上,其后果是教育质量下降,破坏传统社会文化的稳定性。
(2)主要代表人物:
同30年代不同,50年代要素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不是专业的教育理论家。
阿瑟﹒贝斯特:历史学家,1956年担任美国“基础教育协会”会长。代表作:《教育的荒地》,《学习的恢复》。批评了“反理智主义”教育的种种弊端,提出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的训练。
科南特:化学教授、外交家,主要代表著作:《教育与自由》、《知识的壁垒》。认为,美国要保持“自由世界”领袖的地位,就必须关注教育问题,主张所有中学生都要学习各门学科的基本核心的东西,特别重视“天才儿童的教育”。
里科弗:海军上将,代表著作《教育与自由》。认为,面对公开声明要埋葬美国的苏联,除了唤醒美国认清所面临的危险,改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待遇,还要学习欧洲的教育,特别是欧洲名牌大学的经验,改变对优秀智力漠不关心,对心智问题漠不关心的状况。
50年代复兴的要素主义,与永恒主义、改造主义等各种教育思潮一起,推动了美国二战后的教育改革,并推动美国战后第一个重要的教育法案——《1958年国防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
4、年代以后的要素主义70
70年代以后,要素主义对教育的批评不再像30年代那样以反对进步主义为目的,而是针对美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其中,也包含了对美国60年代课程改革的不满。他们的主要的主张是,针对当时美国教育的学业标准和教育成果下降,提出“回到基础学科”的主张。
尽管“回到基础学科”的运动似乎并没有达到预期结果,但是,却使美国人普遍认识到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失误。这样,在1981年,教育部长贝尔成立了“国家教育优异委员会”,并在1983年,提出《国家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这份报告同30年代巴格莱、50年代贝斯特的思想有类似之处,即不仅揭示美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的各种建议在本质上同要素主义者的观点相似。这份报告进一步引起人们对基础学科和基本技能的重视。
作为现代教育思潮的要素主义为什么能够经久不衰?原因在于,其一,要素主义始终抓住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两个教育哲学的重大问题,并能随社会背景的变化而不断深入探索。其二,要素主义的保守的特色受到统治阶级的欢迎。伴随社会形势的变化,要素主义所主张的重点不断发生变化,从“要素主义”—“基础教育”—“回到基本学科”。但是,要素主义在政治上始终表现出一种显著的保守主义色彩,这种教育思想是受美国统治者欢迎的。
二、思想基础
这里,主要介绍要素主义的哲学基础和保守主义的人性观与社会观。
要素主义的哲学基础比较复杂,一般来说,主要采纳观念论或者实在论的哲学观点。由于每个要素主义者信奉的哲学观点不尽相同,所以,在教育观上他们既有相同,也有不同。在人性观与社会观等方面,要素主义者保守主义观点是基本相同的。
(一)哲学基础
1、观念论
观念论(idealism)有时也称为唯心主义、唯心论、理想主义。包括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两种主要形态。
本体论:主张精神是万物的本源,世界是按照预定规律运行的。
认识论:极端夸大意识的作用,认为单凭经验不能获得知识,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获得普遍的、永恒的知识。
价值论:主张服从宇宙的法则就是善,恶则源于人的低级的内驱力和享乐主义。
观念论对要素主义者的基本教育观的影响:强调形式训练,注重对学生心智的训练,严格学业标准,强调教师对学生的示范作用;在课程方面,主张以“观念为中心”,强调历史、文学等人文学科,重视所谓文化遗产、文化要素在课程中地位。
2、实在论
本体论:认为客观世界、客观事物的本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实在。这里,“实在”的术语是不确切的,因为它并没有明确肯定客观“实在”就是物质,所以它往往被观念论所利用。
认识论:真理是外在于人而存在的,真理是发现的,所观察到的实事与观念相一致就是真理。
价值论:价值是客观的,服从自然的法则就是善。
实在论对要素主义者的基本教育观的影响:注重学生的感觉经验,服从自然法则;在课程上,强调数学、科学等学科,注重事实和知识的掌握;要求教师鼓励学生发现真理。
(二)保守的人性观、社会观、知识观
要素主义教育与西方资产阶级保守的政治主张、保守的政治势力有着内在的联系。
1、人性观
人性从根本上讲是恶的,如果不加以控制地按照人的欲望和感情行事,他总是要倾向于胡作非为、捣乱和不守纪律。
世界的罪恶之源是人性本身的邪恶。人之所以得到拯救,人之所以没有导致毁灭,是因为人加入了社会,受到社会传统、习俗的约束。
2、社会观
﹡社会是一种契约,它所代表的合作是不可侵犯的,人必须忠诚于社会,尊重传统,并对那些企图改革的人表示仇恨。
﹡强调个人必须服从社会,在强调个人自由的同时,不能忽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
﹡现代教育的失败就在于没有向年轻人灌输责任的意识。为此,必须要年轻人学习过去和过去的传统,以此控制他们的情感和狂想。
﹡社会具有一种能够被人理解的结构。要理解社会的结构,必须要了解包括社会结构之本质的“西方的传统”。只有上层阶级的精英人物才能解释这种“西方的传统”,所以他们是值得信赖的,理应成为社会的领导者。
3、知识观
﹡在知识与真理问题上,要素主义者普遍持“符合说”,即知识就是思想和观察到的事实相符合。认识的过程就是联系从事认识的个人与有待认识的外部世界的桥梁。
﹡反对完全依赖经验的认识方法和“从做中学”的主张,强调在承认科学价值的同时,重视诸如数学、现代语言、文学、历史等科目。
﹡真理不是某种神秘的、不可理解的东西。根据“符合说”,真理就是与事实相符的陈述,它是公开的、公众的。
﹡教育就是传授真理、传授知识的艺术,教师传授的必须是真理,而儿童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则是次要的。
﹡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遗产都是实实在在的事实和原则,因而都是真理。学校应该成为传授这些“文化遗产”的机构,通过教育使这些遗产在新的一代中再生出来。
三、要素主义教育思潮的基本主张
要素主义教育具有浓厚的保守主义色彩,保守主义的基本特征在要素主义的基本教育主张里得到了体现。
(一)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保守性
要素主义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社会的进步。表面上,在为了社会进步上,要素主义与进步主义似乎没有分歧。事实上,二者的根本分歧在进步的方向以及用什么手段取得进步上。
要素主义在教育目的上的保守性就体现在,对进步的方向以及取得进步的手段上的认识。﹡在进步的方向上,认为,由于人性是邪恶的,所以人的发展有趋向邪恶的方向,如果这样,就是越发展,实际上就是越堕落。﹡在取得进步的手段上,进步的获得就在于消除人的本性。
结论:人的堕落、社会罪恶从一定意义上讲具有必然性,只能依靠精神的力量加以控制,而人们要了解这种精神力量,就必须学习历史,掌握历史的遗产。所以,进步的标准,不是物质、经济、技术的发展,或者是眼前问题的解决,而是人的智慧和精神方面是否得到继承和发展。也就是说,要促进社会进步,就必须通过理智与道德训练来保存文化遗产。
2、教育目的
要素主义认为教育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从教育目的的宏观方面来看,教育就是传递人类文化遗产的要素与核心。二是,从教育目的的微观方面来看,教育就是帮助人实现道德和理智的训练。
要素主义教育的终极目的:为了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无论是道德方面的、还是智慧方面的训练,其目的都是为了社会具有稳定的、确定的价值,而不出现混乱。尽管,要素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主张的社会价值、社会稳定的内涵有所不同,但在利用教育保护美国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点上,确实共同的。
(二)课程
在课程方面,要素主义与进步主义的分歧,不仅仅在是否承认教材的重要性问题上,而且,要素主义与杜威本人的课程论观点是对立的。
1、课程的内容是“文化要素”
课程设置的原则:
(1)首先要考虑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巴格莱在《要素主义者的纲领》中,对于美国当时的“课程改革”运动提出批评,认为,当时的课程改革理论没有认识到国家和民族对于学校教学内容的厉害关系,因而否定了在民主社会中所需要的共同要素。为此,课程设置必须要考虑到“要素主义论坛的第一要素”,即“保卫并强化美国民主的理想”。
(2)要具有长期目标
种族经验由于具有永久的价值,所以比个人经验重要。进步主义教育的失误在于破坏了教育上已经建立起来的一些模式,而只强调儿童的眼前兴趣和利益,失去长远的目标。为此,学校要有稳定的课程,而稳定的课程就是人类文化的精华。
(3)应包含价值标准
要素主义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道德训练,必然就涉及价值标准。
要素主义的价值标准:资产阶级所需要的传统的价值标准,包括:某种有关集体的价值标准,传统阶级的社会文化价值标准,本国政治领导人和思想界领导人的价值标准,西方文明的伟大著作家的价值标准。
按照上述标准,课程内容就是西方“文化上各式各样最好的东西,即共同的、不变的文化‘要素’。”
2、学科中心和逻辑组织
要素主义认为,为了实现教育目的,必须恢复各门学科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并按照严格的逻辑系统编写教材。
(1)要素主义与进步主义在课程观上的对立:
﹡强调“学科中心”与强调“从做中学”的活动课程。对于进步主义强调的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以及每门学科自身的逻辑组织,要素主义持反对意见。要素主义认为,课程应提供给学生分化了的、有组织的经验,而给学生提供这种经验的最有效率和效能的方法就是学科课程。
﹡强调“严格的逻辑组织”与强调“教材组织的心理学化”:教材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分歧并不是开始于要素主义与进步主义的抗争,而是源于进步主义对传统教育的批判。1935年,巴格莱在《教材过时了吗》一文中,再次提出坚持教材的逻辑组织。
要素主义不仅反对进步主义,也反对改造主义的课程思想,它与进步主义、改造主义的课程观根本分歧,不仅仅在于对知识的理解,关键是对于课程目的的认识。要素主义认为课程的目的是要实现对现存的所谓资产阶级民主社会的维护,实现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例如,要素主义指出,进步主义、改造主义的课程设计将引起学生思想混乱,最终导致理智与社会组织权威性的削弱。这些课程设计为了学生的不切实际的自由,却牺牲了民主社会不可缺少的理智和道德训练,这从根本上讲是不利于民主社会的。
(2)要素主义的课程
小学阶段学习的“要素”:阅读、说话、写作、拼写和算术,以及以后的历史入门、地理、自然科学、生物科学、外语。次一等的要素是美术、音乐和体育。
中学阶段要把小学阶段的要素加以扩大,使之更专门、更艰深。一些要求严格的科目,如拉丁语、代数、几何,对心智的训练有特殊价值,在课程中应占重要地位,并作为所有中等学校的共同必修科目。
只有在这些“要素”学科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才能学习一些非要素的东西。
各门学科的讲授要有一定的次序,组织成一个体系,并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
1、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这是要素主义极为重要的、实质性的一个问题,也是要素主义与进步主义争论的焦点之一。
(1)二者对立的根源
要素主义与进步主义在教师地位与作用问题上的对立,根源在于二者在哲学基础上的差异。进步主义认为,实在是变化的,知识也不是静止的,所以真理是我们创造出来的。要素主义认为,实在是客观存在的,真理是外在于人而存在的,所以真理是发现的。正是“创造真理”与“发现真理”的不同导致一系列的差异。
(2)要素主义的教师观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心目中的专家和权威。教师是有知识有见识的观察者,教师的作用就是使学生明白发现真理是必要的,引起学生发现真理的愿望,让学生知道在形成自己对实在的看法之前,必须先明白专家和权威的看法。
﹡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在于教师而不是学生,教师处于教育过程的中心地位。教师负责组织学习活动,保持教室的纪律,维护严格的价值标准,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
﹡教师拥有较大权威,并用教师的权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控制。
2、教学方法
要素主义既反对进步主义,有区别于传统主义的“布置作业——学生记忆——背诵”的方法,而是注重心智的训练。
主张心智的训练,一直是要素主义在教学领域坚持的一个主题,早期的巴格莱如此,后期的要素主义者也是如此。例如,巴格莱在1934年出版的《教育与新人》这本书中,指出,新人的出现意味着两种新质的出现,即抽象思维的能力和高级意志,所以,人的教育应该严格注意理智教育,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进行心智的训练。贝斯特在《教育的荒地》中指出,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的训练。
(1)对进步主义教学方法的批评
认为,进步主义所倡导的问题教学法或设计教学法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因为有些知识不能通过经验、问题解决和设计来学到。同时,这些方法将学生注意力引向一些具体问题,而忽视知识的掌握。
学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终身受用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在教学中,应指定掌握知识的范围和内容,并应提倡记忆。
(2)心智的训练的指导思想
心智的训练不能凭空进行,必须凭借具体的内容来完成。心智训练不是强加到教学过程的东西,训练本身就是学习。也就是说,智力训练与教学是不可分离的。
心智的训练不能凭借进步主义的兴趣原则,也不能把心智训练看成是对儿童的惩罚。
(3)心智训练的具体要求
第一、要求学生刻苦学习,而且往往要强迫自己专心致志。
第二、要严格学业标准。
第三、不排除灌输。
3、学生
要素主义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教师拥有较大权威,要求学生服从。
服从:一是学生要服从教师的指导,服从学校的纪律。二是理智上的服从。学生必须明白,他必须服从世界运行的规律,必须如实认识实在,必须服从、无疑义地接受教育传递的知识和教材。
(四)天才教育
要素主义从其保守的社会观出发,认为,未来的社会成员既有一般大众,又有能够继承西方所谓优秀传统的领导者。理想的社会是最有才能、最有天才的人居于顶端的社会,而且,只有天才人物充当社会的领导人,全体社会成员才能从中受益。所以学校教育要承担这方面的筛选和淘汰工作。
提高美国教育的智力标准,把美国教育办成世界第一流的教育,一直是要素主义的一个重要主题。关于天才教育,在30年代不像50年代那么激烈。到了50年代,由于美国与苏联的对峙,以及苏联人造地球卫星升天,要素主义为了维护美国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在教育方面,强烈反对由于教育机会均等所造成的教育的“平庸”,主张“优化”美国教育,明确提出“天才教育”的口号。这方面的主要代表人是贝斯特、科南特、里科弗等人。
1、天才教育的含义
(1)天才教育不是普通教育的一个附加成分,也不是偏离了心理、生理和行为常模而需要获得的特殊教育。天才教育是与普通教育相平行的一种独立的教育形态,有自己独立的体系。
(2)对那些缺乏天才,能力平平的儿童,也要在培养“有效率的和服从的工人”的目标下,进行严格的智能训练,形成现代文明所需的文化习惯。
(3)为了培养天才,主张学校按学生能力分班,即“同等程度编班”或“按能力编班”。不能让天资高、能力强的儿童与天资低、能力差的儿童按同一进度学习同一内容。
要素主义者认为,美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美国的公民,但是,在这些公民中是有等级之分的,对于一部分天资高的儿童——理想的民主社会中的一等公民,应实施“天才教育”;对于天资低的儿童——社会的下等公民,要提供“职业或生活适应训练”方面的教育。
四、评价
1、要素主义与传统教育
要素主义教育思潮不是传统教育的复活,也不是对进步主义的反扑。从表面上看,进步主义针对的主要是传统教育,而要素主义作为一种保守的教育理论,对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许多主张和实践提出批评,甚至提出针锋相对的主张,似乎表现了一种捍卫传统教育的立场,以至于有人称它为“新传统教育”。
要素主义理论与传统教育之间有着深刻的关联,但是,要素主义不是传统教育的复活,实际上,要素主义已经超越了传统教育,并把新旧观点中合理的成分加以融合。同时,无论从它的产生,还是对进步主义教育的反对,以及所要解决的问题,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要素主义与进步主义的分歧
要素主义与进步主义在为民主主义政治这一根本目标上,两者是共同的,他们的分歧只是在于实现民主主义政治的方法和手段方面。
在20世纪30年代,二者有过激烈的争论。要素主义抨击了进步主义的极端倾向以及对美国教育造成的危害。双方对立的主要方面:努力与兴趣,纪律与自由,种族经验与个体经验,教师主动与学生主动,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学科与活动,长远目标与直接目标,等。应该说,对于教育过程来说,每一对概念中的任何一个概念都是合理的、必须的因素。所以,要素主义与进步主义主要分歧不是否定这些概念的重要性,而在于对每一对中的概念的重视程度不同。
1、要素主义的意义与不足
(1)要素主义教育思潮的意义
﹡反映了教育的一般规律,抓住了教育的“传递”和“训练”两个本质特征,突出了学校教育的特点,对我们有启发作用。
在教育的本质上,要素主义看到教育乃是传递社会文化的过程。在教育的宏观目的上,要素主义强调传递人类文化遗产的要素或核心。而且,要素主义在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同时,并没有完全忽略个人。在教育的微观目的上,强调帮助个人进行理智和道德训练,实现个人理智和人格的和谐发展。
要素主义在教育的两个重要本质特征——传递社会文化与培养人问题上,没有偏废任何一方,并力图使二者和谐,同时,在传统教育、进步主义、改造主义、永恒主义等各种主张之间,注意吸收合理的因素,取中间立场,因而容易被人接受。要素主义主张教育要以学术优秀为目的,迎合了美国民众对进步主义教育造成的知识水平下降,以及纪律松弛的厌烦心理。
﹡“天才教育”的主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要素主义看到人类智慧是一种重要资源,提出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这种资源,是一种有见识的观点。而且,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天才儿童的教育。
(2)要素主义的不足
思想基础:在哲学基础方面,无论是观念论还是实在论,在认识脱离实践上是共同的,都承认规律是超验的,强调永恒、绝对的价值。这些主张有悖于辩证唯物主义。
在社会观、人性观、知识观上,表现出强烈的保守主义色彩。这些观点反映在教育方面:强调对人的理智和道德训练,强调发展学生诸如记忆、推理和理解的能力,忽视个人经验,导致认识与实践脱节;强调教师权威、教材权威,主张学生对权威、教材的无条件服从;天才教育是双轨制的一种形式,这种教育除了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之外,还在于形成一个知识分子贵族,并在其中选择社会的领导人,这在实际上扩大了教育的不平等。
(3)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30年代要素主义教育思潮促进了进步主义早期观点与实践的修正。
50年代,要素主义复兴,对美国教育改革产生重要影响。其中,影响大的是主张加强基础教育的贝斯特等人与主张提高教育效能的科南特等人。
﹡加强基础教育:贝斯特在《为智力训练的教育》一文中,提出了进行智力训练的最基础的学科。史密斯在《基础教育委员会纲领》中提出,一般学生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应完成的课业最低标准。
﹡提高效能:主张提高美国教育效能的代表人物是科南特和里科弗,其中,以科南特的建议对美国的改革影响最大。
科南特建议:加强文理并重的普通教育;提倡能力分组,就是天才教育;提倡综合中学。
综合中学:综合中学是相对专门中学与职业中学而言的,它的修业计划反映社区中所有青年的教育需要。科南特的综合中学建议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并产生极大影响。在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的综合中学大为发展,学校数、在校生人数大幅度增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中国人民大学|通儒院反馈|通儒院   

GMT+8, 2024-12-25 14:08 , Processed in 0.13810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Templated By 【未来科技】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