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儒院教学论坛
标题:
读《失去灵魂的卓越》有感
[打印本页]
作者:
myc_se
时间:
2017-4-24 17:39
标题:
读《失去灵魂的卓越》有感
1.大学可以是“职业培训机构”也是“研究所”,而更是“人格培养中心""育人所”。
对于家境平凡甚至贫困的同学来说,大部分人可能进入大学学习四年之后就出去工作了,我在寒假参加学校的家访工作时家访一个贫困生,对于他的家庭来说他就是变现的能力,相较于继续读研究生还是工作,或许先工作会更好,这也是他自己的打算。而像我们有目标出国或者是保研的,学院经常会要求我们要有一定的科研成果,比如我所在的经院,大创、经英杯、论文发表,每一项都对保研有极大的帮助。每一年都有很多人参加这些学术比赛,或者是埋头钻研苦写论文,我自己也在准备大创,但久了就不知道参加这些到底是为了什么。和同学聊天的时候也都说,大创最难的就是开始申报的时候,之后就可以水水过了。如果是为了得到那个保研加分,那即使获得了立项或者是论文得到了发表,那之后呢?就觉得特别没劲。其实在准备大创的过程中收获很多,如何看待社会的问题,如何训练自己研究问题的思维,因为每次和指导老师谈话之后都收益匪浅,我觉得这是大创目前带给我的最重要的东西。
所以不管以后是致力于学术还是要工作,在我看来在人大的四年应该是是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不是变得斤斤计较或者是特别孤僻,应该是对问题都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不盲目跟风,站队,混淆视听(参考饭圈,大家都懂),对事情有责任担当。
2.对学分绩的思考。
刚进入人大因为大一成绩不好,整个人都陷入自我怀疑,觉得自己要完了,这大概就是常年分数唯一标准的荼毒吧,可以说直到现在都没有完全走出这种阴影。因为自己一直以来都觉得只有成绩好才能说是优秀的,之前我想出国交换,向一个学姐咨询后,学姐说你学分绩不够高,xx大学就不要考虑了吧,又是当头一棒。再看看保研,学分绩占了80%。这就让我有“只有学分绩够了,才有机会做其他的事情”的感觉,所以自然而然就有一种“唯成绩论”,也可以说“拜分教”。每学期选课,都会有一些选课攻略,这个老师教的好不好,重点是给分好不好,学得轻不轻松。
我有咨询过自己的学霸舍友,我说为什么你总是对于课堂的问题能反应的很快。她似乎也说不清一个为什么,但她说反正就是上大学之后学得很轻松,听课抓住要点,平时也没有特别多思考什么的。这对我又是当头一棒,但我知道这其中是有谦虚的成分在的,她说她不思考,但不代表不努力,平时上课,写作业也是在思考了。所以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不适合这个专业,自己是不是天赋不够。但我这个学霸舍友也有与我类似的烦恼。上学期期末她就因为匆忙准备考试在宿舍焦虑,我们安慰她不要太焦虑,她说她背不下来就拿不到3.7的成绩,我们瞬间无语。所以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担忧成绩。
我觉得似乎是评价标准的问题,就像书中说的,以分数作为鉴定优秀的标准,让我这样的中等生失去信心;还有一个就是按我们这种划定分数段的方法,也并不是很合理,因为89和90有时在实力上并没有什么差别,但学分绩上就是3.7和4.0的差别。因此每次面对学分绩,都让我有一种孤军奋战的感觉,很痛苦,因为竞争,分数把我和同学之间分隔开,每个人都要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顺便再侵占一下别人的那一亩三分地,只能靠着自己的努力好好学习。而且由于学院也不怎么管我们,我们没有讨论课或者是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的机会,其实交流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让一些学的好的交流他们的心得,对一些问题大家深入的讨论,这是一个互惠的过程。我曾经看到西南政法大学78级为什么人才辈出,他们那时候的班长有写到,大家都是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经常开讨论会、交流会,最后大家都在不同的领域内各有建树。
因此从学分绩出发,我觉得一个是评价标准的问题,不管是对学习的评价标准还有大学之后的阶段的发展的标准,不应该是表面的单一的,应该是问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多重视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而且不能是固步自封的,应该是多交流的。还有就是学院学校的培养方式的问题,我觉得大概学院自己也不知道应该在本科阶段培养学生,有些老师只会说你们好好学习就好了,而我们自己其实并不知道好好学习能带给我们什么。
这本书尽管有很多作者对与卸任校长的牢骚,但作为一个老哈佛人,他内心还是清楚的知道哈佛的目标是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的。我成为人大的学生两年,总觉得喊出“国民表率,社会栋梁”都特别的没底气。学校没有像我们展示他们清晰的对我们的培养目标,因此校园内充斥的是个人的目标。不是说学校向家长一样,面面俱到,但正如书中所传达的那样,学校育人的职能正在慢慢的消失。尽管一开始进入人大我是很不喜欢的,但两年了,慢慢有感情了,我不希望人大是盲目的说自己是“世界一流”,而是表里如一,不要因为上头两所学校压着,因为社会想要那样的学校,我们就成为那样的学校,应该是我们来引领社会的。“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不是在人大就喊,不在人大了就不喊。应该成为每一个人大人进入社会后都能牢记于心的准则。
欢迎光临 通儒院教学论坛 (http://tongruyuan.org/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