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儒院教学论坛

标题: “重点校”是公立教育不平等的重要起源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6-7-18 18:05
标题: “重点校”是公立教育不平等的重要起源
教育部不久前发布的我国首份《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指出,应该重新审视各种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的必要性。因为这类学校的设立和维持要额外消耗大量的公共教育资源,是公立教育不平等的重要起源,其必要性必须经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专门委员会或小组组织听证会进行论证。
    报告认为,如果确有必要保持极少量的这类学校,它们的招生名额分配必须透明公正,面向全体居民,坚持以学业标准选拔学生。对基础教育阶段的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绝对不能让学校自己决定招生数量和录取标准,这不属于学校自主权的范围,而是公共资源的分配范畴,即使是重点大学,学校也不能采取学业标准以外的多重标准来选拔学生。
    有关专家指出,公共教育经费是纳税人贡献的资源,在公立学校之间进行分配时,必须客观公正,采取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同一级政府管理的公立学校,原则上每个学生应获得相同的教育资源。
    报告建议,为保证公共教育经费在公立学校之间的公平分配,应该建立从中央到县的四级公共教育经费拨款委员会,委员会的成员主要由人大代表、各类学校的代表和政府各相关部门的代表组成。拨款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审核、批准本级公共教育的分配方案,并将其纳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对公共教育经费分配预算的执行进行严格监督。

http://www.china.com.cn/zhuanti2005/node_5279743.htm
教育部公布《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
  我国拥有占世界1/5的人口,自然人力资源十分丰富,但这种优势仅仅表现在人口规模上,并未转化为现实的人才优势,导致我国在全球化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问题出在哪里?教育部2003年2月公布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指出,我国人力资源整体水平之所以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是由于我国国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中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产业、行业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城乡、地区间劳动力文化素质不均衡性等原因造成的。
资源充足,质量偏低
  上世纪末,我国人口增长方式发生显著变化,年龄结构从金字塔型变为橄榄型,到2000年,适龄劳动人口已攀升至8.7亿人。《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中测算:本世纪前20年,我国劳动力供应总量仍将持续上升。未来50年,我国都将保持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始终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及各种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虽然我国劳动力资源充足,但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报告中的资料显示,虽然“扫盲”多年,效果世人瞩目,但我国文盲人口仍然数量巨大,2000年我国有15岁以上文盲8700万人,比德国一个国家的总人口还多;25岁至64岁人口受教育的平均年限也仅为7.97年,相当于美国100年前的水平。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从业人员中仍以具有初中和小学受教育水平的人员为主体,占75%左右,而在发达国家和新型工业化国家,如美国和韩国,从业人员中接受过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人口所占比例较高,25岁至64岁人口中具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者比例分别占87%和66%。我国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远不能满足现代经济对劳动者知识、技能的需要,现实中表现为高层次专业人员和劳动熟练工人严重缺乏。
高中人口比重低是最根本原因
  专家在报告中指出,高中教育水平人口比例偏低已成为中国人力资源素质提升的一个“瓶颈”,并对我国目前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仅为52.6%表示忧虑,这意味着每年有近半数的合格初中毕业生无法升学,将直接参与就业或在家待业,长此以往,将积聚下大批初中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劳动者,对我国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提升形成不利影响。
  专家们将第三次和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比较后发现,近20年里,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劳动者增长了4倍多,而15岁以上人口中具有高中和中专受教育水平的比例却仅增加了4%,增长速度较为缓慢。专家们认为,高中教育水平人口比例增长缓慢是导致我国人力资源整体水平偏低的最根本原因之一。
产业、行业结构失衡
  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偏低,直接导致了我国劳动力产业结构失衡,产业、行业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
  报告中指出,我国就业结构总体水平与现代化就业结构相差甚远,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同增加值一样偏低,属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缓慢的就业结构。
  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2000年我国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79年,初中及以下教育水平的人超过95%。教育年限低是导致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的重要原因。
  以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主的我国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44年。相当于初中毕业水平,与日本的同行业相比,人均受教育年限相差3年。第二产业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素质难以支撑我国制造业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
  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整体文化程度相对较高,但仍然不适应现代产业、行业结构升级的要求。据统计,2000年,我国金融、保险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3.19年,是第三产业中受教育水平较高的行业,但与日本相比,我国这些行业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仍与日本相差0.8年。
  专家还对比了全国第三、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发现近20年间,我国从业人员职业分布结构出现了一些变化,商业服务人员及办事人员比重有大幅提升,而专业技术人员比重却增长缓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林牧渔业生产人员比重相对偏高,而知识密集型职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等职业)的人员又明显偏低。
城乡人口素质差异大,不适应城市化进程
  报告显示,2000年我国15岁以上文盲人口有3/4分布在农村。农村劳动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33年,比城市低2.87年,并且我国城乡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层次结构也存在明显差距,城市人力资本积累基本处于中等和高等教育阶段,而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尚处于普及初中和小学教育阶段,地区间不均衡性也相当突出。专家们指出,城乡和地区间劳动力人口整体素质差异过大,不仅不适应城市化进程的需求,对于提高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产业化也都是不利因素。
  通过以上分析,专家们认为,人口数量大概是我国的优势,也是我国的劣势,化劣势为优势的唯一出路是坚持走科教兴国的道路,提高劳动力资源存量中人力资本的含量,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
(《中国教育报》 2003年2月16日 翟 帆)







欢迎光临 通儒院教学论坛 (http://tongruyuan.org/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