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儒院教学论坛

标题: 期中作业 倪雯 [打印本页]

作者: 2013201475    时间: 2014-5-8 14:47
标题: 期中作业 倪雯
对大学生支教的一点看法
倪雯 2013201475 马克思主义学院
5月4号去如论讲堂看了一场话剧,叫《牵挂》,以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献身支教的赵福兵、舍己教人的张瑜为原型,讲述大学生支教的故事,歌颂了其无私奉献的精神,呼吁当代大学生都要有志愿精神。
我曾经是校青年志愿者协会支教部的,怀着我所认为的“山区的孩子一定很需要我们”的单纯目的去支教了一次。结果,我大失所望,就再没去第二次。我去了石景山学校,教初一地理课,这不是他们的正课,所以被安排在放学前的最后一节课。我认真地做了教案去了之后,大跌眼镜,孩子们整节课都在闹。我还带了两个同学去维持纪律,可是没什么用。整堂课上的很不好。我问同行的人为什么会这样,他们说,“一直都是这样,很正常”。可是既然一直是这样,他们为什么不试图改变呢?
后来,我开始反思,这到底是为什么。从校方:1、对我们这批自以为是、“沽名钓誉”非专业大学生支教队伍并不是十分当回事儿;2、之所以接受我们无非想既成全了我们,又可以给学生换不同的老师风格。从我们:1、想当然地觉得学生是需要我们的;2、显然,学生们在乱哄哄的大学生支教课上根本没有学到什么,这样的课为什么还在顽强地生存着--非长久,目的不纯;3、想感动学生们;4、享受这种知识拥有者的优越感和施舍感。从学生们:1、天性爱动贪玩,大学生威严不足;2、校方的不重视使他们也不以为意;3、不愿意接受高高在上的施舍;4、我们教的并不好;5、反正每堂课都换人,闹一闹也没关系。
再来谈谈徐本禹的事迹,继徐本禹成为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后,本禹志愿服务队也成立了,2013年5月12 日,习近平还给本禹服务队回信,褒奖他们的志愿精神。很多的媒体资源被放在了宣传大学生毕业后去农村、去山区、去西部等上。对于这种教育资源不平衡的情况,仅靠一些志愿者是不能改变的。首先需要一些极度具有奉献精神的大学生,愿意一生扎根在这里,但是这样的人永远只是少数。其次,大学生并没有具备专业老师的素质,尽管他们学到了很多高深的知识,也许效果并不好。第三,国家花大力气去培养一些高素质人才,他们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杀鸡焉用牛刀?”最后,还要考虑:“接受支教的学生是否接受、是否排斥?”
国家有这个精力去宣传,还不如切实落实改变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办法,让老师愿意去那里,而不是用虚无飘渺的道德的力量“赶”人去。






欢迎光临 通儒院教学论坛 (http://tongruyuan.org/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